古诗句

一时回向月明看

诗句
一时回向月明看
拼音
 yī shí huí xiàng yuè míng kàn
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仄
韵脚
上平十四寒、去声十五翰
上一句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向月明看」的意思,全诗译文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一时回向月明看」出自:《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一时回向月明看」作者:

李益(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八岁时,逢安史之乱,西北地区常受到外族侵扰,李益离开家乡。唐代宗大历四年(769)中进士,历任象郑县尉等职位低下的小官。其后弃官而去,游燕、赵间,在藩镇帐下任幕僚十八年,长期征战南…

「一时回向月明看」辞典释义

◎ 一时的意思

⒈  一个季度。

《国语·周语上》:“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
韦昭 注:“三时,春夏秋;一时,冬也。”
《淮南子·天文训》:“三月而为一时,三十日为一月。”
《魏书·刑罚志》:“崔纂 可免郎,都坐尚书,悉夺禄一时。”
宋 曾巩 《请西北择将东南益兵札子》:“臣闻古者兵出於农,故三时耕稼,一时閲武。”

⒉  一个时期。

《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晋 陆机 《五等诸侯论》:“故强毅之国,不能擅一时之势。”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一:“同时 王在晋 作《浮梅槛赋》, 汤临川 亦有《浮梅槛》诗,足见其倾倒一时矣。”

⒊  一代;当代。

《后汉书·班超梁慬传论》:“祭肜,耿秉 启 匈奴 之权, 班超、梁慬 奋西域之略,卒能成功立名,享受爵位,荐功祖庙,勒勋於后,亦一时之志士也。”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雋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
宋 苏轼 《应制举上两制书》:“伏惟明公才略之宏伟,度量之宽厚,学术之广博,声名之煒燁,冠於一时而振於百世。”

⒋  一个时辰。按,旧分一日为十二时,一时合今两小时。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或服符精思,若欲行千里,则以一时思之。若昼夜十二时思之,则可以一日一夕行万二千里。”
《朱子语类》卷一:“天地统是一箇大阴阳,一年又有一年之阴阳,一月又有一月之阴阳,一日,一时,皆然。”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一时谓之一辰。”

⒌  暂时;一会儿。

《荀子·正名》:“其累百年之欲,易一时之嫌,然且为之,不明其数也。”
晋 陶潜 《拟古诗》:“明明云间月,灼灼叶中花,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一折:“齐王 田广 本 项王 所恶,他虽一时归顺 项王,到底终不和好。”
杨朔 《泰山极顶》:“山上的气候一时晴,一时阴,变化大得很。”
沙汀 《航线》:“他们站在艇子的中部,干嚎,一时手指指天,一时又拍拍屁股。”

⒍  谓难得的时机或时刻。

《战国策·楚策四》:“今 燕 之罪大而 赵 怒深,故君不如北兵以德 赵,践乱 燕,以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时也。”
《后汉书·吴汉传》:“君何不合二郡精鋭,附 刘公 击 邯郸,此一时之功也。”
李贤 注:“一时,言不可再遇也。”
宋 苏轼 《田表圣奏议叙》:“自 太平兴国 以来,至於 咸平,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
梁启超 《论金银涨落》:“中国 而犹欲富强也,此亦千载一时矣。”

⒎  即时,立刻。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始入门,诸客望其神姿,一时退匿。”
《水浒传》第七回:“既蒙到我寒家,本当草酌三杯,争奈一时不能周备,且和师兄一同上街閒玩一遭。”
《红楼梦》第四回:“却十分面善得紧,只是一时想不起来。”

⒏  突然;偶然。

《水浒传》第七回:“你丈夫教头和 陆谦 吃酒,一时重气,闷倒在楼上,叫娘子快去看哩!”
老舍 《正红旗下》六:“他若是一时心血来潮呢,也许来看看我们。”

⒐  同时,一齐。

《晋书·李矩传》:“矩 曰:‘俱是国家臣妾,焉有彼此!’乃一时遣之。”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三折:“待授官之后, 文举 与小姐一时回家。”
杨朔 《铁骑兵》:“这一下子不要紧,竟惹起城里的骚乱,步枪、机关枪、掷弹筒、过山炮,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顿。”

⒑  犹一旦。

《汉书·吴王濞传》:“吴 与 胶西,知名诸侯也,一时见察,不得安肆矣。”

◎ 回向的意思

⒈  佛教语。谓回转自己的功德,趋向众生和佛果。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俱识还源,竝知回向。”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能吃酒,会噇斋,吃得醺醺醉,便去搂新戒。讲经和回向,全然尷尬。”
《西游记》第一百回:“待交了经,就来与你回向也。”
1. 回首面向。 《书·召诰》“面稽天若” 孔颖达 疏引 汉 郑玄 曰:“面,犹迴向也。”

⒉  佛教语。谓回转自己的功德,趋向众生和佛果。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七:“归心游太极,迴向入无名。”
倪璠 注:“《维摩詰经》:‘志当安住,方便迴向。’…… 僧肇 曰:‘迴彼杂行,向于一乘,此迴向心也。’”
隋 王胄 《卧疾闽越述净名意诗》:“復藉大因缘,勉以深迴向。”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只有其中一篇《归天返地》,视人生观似乎和佛法的回向相仿佛。”

◎ 月的意思

【辰集上 • 月】月·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0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魚厥切,音軏。【說文】闕也。太隂之精。【釋名】月,缺也,滿則缺也。【易·繫辭】隂陽之義配日月。【禮·祭義】月生於西。【公羊傳·莊二十五年註】月者,土地之精。【史記·天官書註】月者,隂精之宗。【淮南子·天文訓】水氣之精者爲月。
【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傳】一歲十二月,月三十日,三歲則置閏焉。
【洪範】二曰月。【傳】所以紀一月。【疏】從朔至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禮·禮運】月以爲量。【註】天之運行,每三十日爲一月。
姓。金月彥明首建孔子廟,明洪武中有月輝、月文憲。
外國名。【前漢·霍去病傳】遂臻小月氏。
【韻補】叶危睡切。【曹植·七啓】世有聖宰,翼帝霸世。同量乾坤,等曜日月。
叶魚橘切。【黃庭經】洞房靈象斗日月,父曰泥丸母雌一,三光煥照入子室。【類篇】唐武后作囝。
【正字通】肉字偏旁之文本作肉。石經改作月,中二畫連左右,與日月之月異。今俗作月以別之。月中从冫,不从二作。

◎ 明的意思

【辰集上 • 日】明·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4

〔古文〕朙【廣韻】武兵切【集韻】【韻會】【正韻】眉兵切,音鳴。【說文】照也。【易·繫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疏】日月中時,徧照天下,無幽不燭,故云明。【史記·歷書】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
【易·乾卦】大明終始。【疏】大明,曉乎萬物終始。
【易·乾卦】天下文明。【疏】有文章而光明。
【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疏】照臨四方謂之明。
【書·舜典】黜陟幽明。【傳】升進其明者。
【書·太甲】視遠惟明。【疏】謂監察是非也。
【洪範】視曰明。【傳】必淸審。
【詩·小雅】祀事孔明。【箋】明,猶備也。
【詩·大雅】明明在下。【傳】明明,察也。【爾雅·釋詁疏】明明,言甚明也。
【禮·檀弓】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禮·禮運】故君者所明也。【疏】明,猶尊也。
【禮·樂記】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疏】明者,辨說是非也。
【韓非子·難三篇】知微之謂明。
【廣韻】昭也,通也。
星名。【詩·小雅】東有啓明。【傳】日旦出謂明星爲啓明。
【小雅】明發不寐。【疏】言天將明,光發動也。
【正字通】凡厥明、質明,皆與昧爽義同。
姓。【姓氏急就篇】《明氏·山公集》有平原明普,晉荀晞從事明預。
與盟同。【詩·小雅】不可與明。【箋】明,當爲盟。
與孟同。【周禮·夏官·職方氏註】望諸明都也。【釋文】明都,《禹貢》作孟豬。今依《書》讀。
【前漢·地理志】廣漢郡葭明。【註】師古曰:明音萌。
【韻補】叶謨郞切。【書·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楚辭·九歌】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撫余馬兮安驅,夜皎皎兮旣明。
叶彌延切。【道藏歌】觀見學仙客,蹊路放炎烟。陽光不復朗,隂精不復明。

◎ 看的意思

【午集中 • 目】看·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4

【唐韻】苦寒切【集韻】【韻會】【正韻】丘寒切,音刊。【說文】睎也。【博雅】視也。【吳志·周魴傳】看伺空隙。【文帝對燭賦】迴照金屏裏,眽眽兩相看。
【宋史·禮志】大宴前一日,御殿閱百戲謂之獨看。
【遼史·地理志】大東丹國新建南京,分南北,市中爲看樓,晨集南市,夕集北市。
姓。見【姓苑】。
【唐韻】苦旰切【集韻】【韻會】墟旰切【正韻】袪幹切,刊去聲。義同。
叶苦堅切,音牽。【吳邁遠·長相思詩】經春不舉袖,秋落寧復看。一見願道意,君門已九關。關,音涓。
叶苦甸切,牽去聲。【蘇轍·詠彝亭詩】千里思山夢中見,要須罷郡歸來看。【說文】从手下目。徐曰:以手翳目而望也。重文作。俗作㸔。

总述:诗句一时回向月明看出自《从军北征》。作者是南北朝诗人李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