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一担乾柴古渡头

诗句
一担乾柴古渡头
拼音
 yī dān gān chái gǔ dù tóu
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
下平十一尤
下一句
盘缠一日颇优游

「一担乾柴古渡头」出自:《樵夫》

一担乾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一担乾柴古渡头」作者:

萧德藻,南宋诗人。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初任尤川县丞,后为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令。因爱当地山水之美,遂移家乌程,住县中屏山,其地有千岩之胜,所以自号“千岩老人”,表示归隐不仕。…

「一担乾柴古渡头」辞典释义

◎ 一的意思

【子集上 • 一】一·康熙筆画:1·部外筆画:0

〔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
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均也。【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誠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正一。【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一一。【韓非子·內儲篇】南郭處士請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韓愈詩】一一欲誰憐。【蘇軾詩】好語似珠穿一一。
【星經】天一星,在紫微宮門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太一,山名,卽終南山。一名太乙。
三一。【前漢·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註】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氣也。
尺一,詔版也。【後漢·蕃傳】尺一選舉。【註】版長尺一,以寫詔書。
百一,詩篇名,魏應璩著。
姓,明一炫宗。
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婁氏,後改婁氏。
一二三作壹貳叄。【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史記·禮書】總一海內。【前漢·霍光傳】作總壹。【六書故】今惟財用出納之簿書,用壹貳叄以防姦易。
【韻補】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吳都賦】藿蒳豆蔲,薑彙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叶弦雞切,音兮。【參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 担的意思

【卯集中 • 手】担·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5

【唐韻】多旱切【集韻】黨旱切,音亶。與笡同。【玉篇】拂也。【博雅】擊也。
【集韻】丘傑切,音朅。與揭通。舉也。【楚辭·遠遊】意恣睢以担撟。【朱子註】担撟,軒舉也。
(擔)【唐韻】【集韻】【韻會】都甘切【正韻】都藍切,膽平聲。與儋同。背曰負,肩曰擔。【釋名】擔,任也,任力所勝也。【易·繫辭負且乗疏】負者,擔負於物也。【戰國策】蘇秦嬴縢履蹻,負書擔囊。
左擔,地名。【任豫益州記】隂平縣北有左擔道,於成都爲西,自北來者,擔在左肩,不得度右肩也。
武擔,山名。在成都西北。【蜀志·先主傳註】蜀王妻物故,發卒擔土於成都郭中葬,高七丈,號曰武擔也。
去聲。【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都濫切。謂所負也。【左傳·莊二十二年】弛于負擔。【註】丁暫反。
【集韻】時豔切,音贍。假也。【禮·喪服四制】杖者,何也,爵也。或曰擔主。【儀禮·喪服】無爵而杖者何,擔主也。【註】假之以杖,尊其爲主也。
以贍切,音豔。義同。

◎ 乾的意思

【子集上 • 乙】乾·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10

〔古文〕漧【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渠焉切,音虔。易卦名。【程頤曰】以形體謂之天,以性情謂之乾。【本義】乾,健也。【釋名】乾,進也。行不息也。
馬飾曰連乾。【顧況詩】金鞍玉勒錦連乾。
姓。
州名。古雍州地,唐置乾州。
【唐韻】古寒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寒切,音干。燥也。【詩·王風】中谷有蓷,暵其乾矣。【左傳·僖十五年】慶鄭曰:張脈僨興,外彊中乾。
乾侯,地名。言其水常竭也。今廣平府成安縣,卽其地。【說文】作。
桑乾,河名。卽濕水。【水經注】濕水,出鴈門隂館縣東北,過代郡桑乾縣南,又東過涿鹿縣北,又東南出山過廣陽薊縣北。
乾沒。【史記·張湯傳】始爲小吏乾沒。【註】言掩取貨利,沒爲已有,如水盡涸也。
【韻補】叶渠巾切,音勤。【邯鄲淳受命述】治詠儒墨,納策公卿。昧旦孜孜,夕惕乾乾。叶下人。
叶經天切,音堅。【韓愈詩】新葉大,瓏瓏晚花乾。靑天何寥寥,雨蝶飛翩翩。【註】乾,花色不潤也。

◎ 柴的意思

【辰集中 • 木】柴·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5

【唐韻】士佳切【集韻】【韻會】鉏佳切【正韻】牀皆切。音近豺。【說文】小木散材。【禮·月令】收秩薪柴。【註】大者可析謂之薪,小者合束謂之。
燔柴曰柴。【書·舜典】至于岱宗柴。【傳】祭天告至也,祭時積柴其上而燔之也。
【說文】徐鍇曰:師行野次,豎散材爲區落,名曰柴籬。後人語譌轉入去聲。
別作寨,非是。
塞也。【莊子·天地篇】趣舍聲色,以柴其內。
護也。【淮南子·道應訓】柴箕子之門。
邑名。【前漢·地理志】高柴屬泰山郡,柴桑屬豫章郡。
姓。【姓譜】望出平陽,齊文公子高之後。
【集韻】鋤加切,音查。小木也。
【類篇】杈宜切,音差。柴池,參差也。【張揖·上林賦】作柴虒。【註】不齊也。
【說文】作㧘。【集韻】子智切【正韻】資四切,音恣。積也,謂積禽也。【詩·小雅】助我舉柴。
【集韻】一曰搣,頰勞也。
仕懈切,音砦。柴藩落也。
士邁切,音寨。義同。
叶七何切,音蹉。【劉向·九歎】折芳枝與瓊華兮,樹枳棘與薪柴。掘荃蕙與射干兮,耘藜藿與蘘荷。

◎ 古的意思

【丑集上 • 口】古·康熙筆画:5·部外筆画:2

〔古文〕【唐韻】【集韻】公戸切【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音鼓。【爾雅·釋詁】古,故也。【說文】从十,口。識前言者也。【徐鉉曰】十口所傳,是前言也。【玉篇】久也,始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詩·邶風】逝不古處。【前漢·藝文志】世歷三古。【孟康曰】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
【禮·祭義】以祀天地、山川、社稷、先古。【註】先古,謂先祖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已庳,則於馬終古登阤也。【註】終古,猶言常也。
賁古,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賁古縣。
姓。【廣韻】周太王從邠適岐,稱古公,其後氏焉。漢有古初,蜀志有廣漢功曹古牧,北魏有古弼。
草名。【爾雅·釋草】紅蘢古。【註】俗呼紅草爲蘢鼓,語轉耳。
【集韻】古暮切,音顧。亦作故,義同。【劉向·九歎】興離騷之微文兮,兾靈修之壹悟。還余車于南郢兮,復姓軌于初古。
【字彙補】溪姑切,音枯。古成氏,複姓。漢廣漢太守古成雲。後秦古成詵,以文章參樞密。

◎ 渡头的意思

⒈  犹渡口。过河的地方。

南朝 梁简文帝 《乌栖曲》之一:“採莲渡头拟 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
五代 张泌 《河渎神》词:“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我随后赶来,到这渡头,原来是个截头路。”
清 唐孙华 《进呈御览诗一百韵》:“渡头看鷺白,劳尾息鱼赬。”

总述:诗句一担乾柴古渡头出自《樵夫》。作者是宋朝诗人萧德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