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愿言思伯

诗句
愿言思伯
拼音
 yuàn yán sī bó
平仄
仄平平仄
韵脚
入声十一陌
上一句
言树之背
下一句
使我心痗

「愿言思伯」出自:《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愿言思伯」作者: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编集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

「愿言思伯」辞典释义

◎ 愿的意思

【卯集上 • 心】愿·康熙筆画:14·部外筆画:10

【唐韻】魚怨切【集韻】【韻會】【正韻】虞怨切,音願。【說文】謹也。
愨也,善也。【書·臯陶謨】愿而恭。
與原通。【論語】鄕原,德之賊也。【朱傳】原,與愿同。
【集韻】愚袁切,音元。【周禮·秋官·大司】上愿糾暴。劉昌宗讀。

◎ 言的意思

【酉集上 • 言】言·康熙筆画:7·部外筆画:0

〔古文〕【唐韻】語軒切【集韻】【韻會】魚軒切,平聲。【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周禮·大司樂註】發端曰言,答述曰語。【釋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易·乾卦】庸言之信。【書·湯誓】朕不食言。【傳】言已出而反吞之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鄕八糾萬民,七曰造言之。【註】譌言惑衆也。【論語】寢不言。【註】自言曰言。【史記·商君傳】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唐書·徐伯彥傳】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
辭章也。【書·洪範】五事,一曰貌,二曰言。【疏】言者,道其語有辭章也。【禮·曲禮】士載言。【註】言,謂會同要盟之辭。
一句爲一言。【左傳·定四年】趙子曰:夫子語我九言。【論語】一言以蔽之。
一字爲一言。【戰國策】臣請三言而已矣,曰海大魚。【前漢·東方朔傳】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
猶議也。【屈原·離騷】初旣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號令也。【周語】有不祀則修言。
助語辭。【易·師卦】田有禽利執言。【註】語辭也。
【爾雅·釋詁】言,我也。【詩·周南】言告師氏。【傳】言,我也。師,女師也。
【博雅】問也。【周禮·春官】冢人:及葬,言鸞車象人。【註】言問其不如法度者。
【廣雅】從也。
【釋名】委也。
言言,高大貌。【詩·大雅】崇墉言言。【註】高大也。
簫名。【爾雅·釋樂】大簫謂之言。【註】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韻會】或作䇾。
官名。【書·舜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傳】納言,喉舌之官。【唐書·高祖紀】攺納言爲侍中。
幘名。【後漢·輿服志】幘者,賾也。尚書賾收,方三寸,名曰納言,示以忠正,顯近職也。
地名。【詩·國風】出宿于干,飮餞于言。【傳】適衞所經之地也。
山名。【隋書·地理志】郉州內丘縣有千言山。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州、縣名。【宋史·劉翊傳】有言州。【魏書·地形志】有萬言縣。
人言,砒石別名。【本草綱目】砒出信州,故隱信字爲人言。
姓。【潛夫論】桓叔之後有言氏,韓後姬姓也。
複姓。【潛夫論】魯之公族有子言氏。
【正韻】夷然切,音延。義同。
【集韻】牛堰切,音。訟也。
【集韻】【正韻】魚巾切,音銀。和敬貌。【禮·玉藻】二爵而言言斯。【註】言言,與誾誾同,意氣和悅貌。【集韻】亦作訢。
叶眞韻。【韓愈·孔戣墓銘】白而長身,寡笑與言,其尚類也,莫之與倫。
叶五剛切,音昂。【詩·商頌】鬷假無言。叶上羹平,下爭彊。羹音郞,平音旁,爭音章。
叶五姦切,音顏。【古詩】四座且莫諠,願聽歌一言。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
叶魚戰切,音彥。【楊修·節遊賦】迴旋詳觀,目周意倦。御子方舟,載笑載言。【說文】本作。从口,䇂聲。䇂,辠也,犯法也。【釋名】言之爲䇂也,寓戒也。鄭樵曰:言从舌从。,古上字,言出於舌上也。

◎ 思的意思

【卯集上 • 心】思·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5

〔古文〕恖【廣韻】息兹切【集韻】【韻會】新兹切【正韻】息移切,音司。【說文】睿也。【書·洪範】思曰睿。【六書總要】念也,慮也,繹理爲思。
願也。【詩·大雅】思皇多士。【箋】願也。【正義曰】以意之所思,必情之所願也。
語巳辭。【詩·周南】不可泳思
【大雅】神之格思。
語起辭。【詩·大雅】思齊太任。
【魯頌】思樂泮水。
【諡法】謀慮不愆曰思。
州名。楚黔中地,唐置思州,以思邛水得名。
姓。以諡爲氏,明有思志道。
【廣韻】【集韻】【類篇】【韻會】相吏切,音四。【揚雄·甘泉賦】儲精垂思。
悲也。【詩·小雅】䑕思泣血。【註】思,去聲,䑕思,哀以思。言悲也。
【書·堯典】欽明文思。【註】道德純備謂之思。【音義】思,息嗣反。
如字。
叶相居切,音須。【徐幹·室思詩】妾身雖在遠,豈違君須臾。旣厚不中薄,想君時見思。
叶桑才切,音腮。多鬚貌。【左傳·宣二年】宋城者謳曰:于思于思,棄甲復來。
念也。【易·咸卦】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詩·邶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說文】从心囟聲。囟頂門骨空,自囟至心,如絲相貫不絕。

◎ 伯的意思

【子集中 • 人】伯·康熙筆画:7·部外筆画:5

【唐韻】【集韻】【正韻】博陌切,音百。【說文】長也。【釋名】父之兄曰伯父。伯,把也,把持家政也。
兄曰伯。【詩·小雅】伯氏吹塤。
第三等爵曰伯。
【周禮·春官】大宗伯之職,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九命作伯。【註】上公有功德者,加命爲二伯,得征五侯九伯者。【疏】公羊傳,自陝以東,周公主之。陝以西,召公主之。是東西二伯也。言九伯者,九州有十八伯,各得九伯,故云九伯也。
婦人目其夫曰伯。【詩·衞風】伯也執殳。
馬祖,天駟,房星之神曰伯。【詩·小雅】旣伯旣禱。【註】以吉日祭馬祖而禱之。
鳥名。【左傳·昭十七年】伯趙氏,司至者也。【註】伯趙,伯勞也。
姓。益之後。春秋時有伯宗,伯州犂。
同陌。【史記·酷吏傳】置伯格長。【註】言阡陌村落皆置長也。
【正韻】必駕切。同霸。五伯,齊桓,晉文,秦繆,宋襄,楚莊也。伯叔伯長之義,後人恐與侯伯字溷,故借霸字別之。
叶蒲各切,音博。【詩·大雅】王錫申伯。叶下蹻濯。
叶壁益切,音必。【史記·敘傳】維弃作稷,德盛西伯。
叶博故切,音布。【揚雄·解嘲】子胥死而吳亡,種蠡存而越伯。五羖入而秦喜,樂毅出而燕懼。

总述:诗句愿言思伯出自《伯兮》。作者是先秦诗人诗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