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月夜忆舍弟

唐代 ·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0)
纠错/补充

月夜忆舍弟翻译和注释

译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一直,老是。达:到。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月夜忆舍弟拼音版

shù gǔ duàn rén háng ,biān qiū yī yàn shēng 。(biān qiū yī zuò :qiū biān )
lù cóng jīn yè bái ,yuè shì gù xiāng míng 。
yǒu dì jiē fèn sàn ,wú jiā wèn sǐ shēng 。
jì shū zhǎng bú dá ,kuàng nǎi wèi xiū bī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月夜忆舍弟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精彩推荐

  •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

    去去知未远,依依甚初别。他乡至下心,昨夜阶前雪。
    终日读书仍少孤,家贫兄弟未当途。适远才过宿舂料,
    相随惟一平头奴。男儿出门事四海,立身世业文章在。
    莫漫忆柴扉,驷马高车朝紫微。江南驿使不曾断,
    迎前为尔非春衣。

    2023-09-14
  • 送舍弟

    吾家白额驹,远别临东道。他日相思一梦君,
    应得池塘生春草。

    2023-09-20
  • 得舍弟消息

    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
    骨肉恩书重,漂泊难相遇。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

    2023-09-26
  • 忆舍弟

    衰门少兄弟,兄弟唯两人。饥寒各流浪,感念伤我神。
    夏期秋未来,安知无他因。不怨别天长,但愿见尔身。
    茫茫天地间,万类各有亲。安知汝与我,乖隔同胡秦。
    何时对形影,愤懑当共陈。

    2023-10-04
  • 逢陇西故人忆关中舍弟

    莫话边庭事,心摧不欲闻。数年家陇地,舍弟殁胡军。
    每念支离苦,常嗟骨肉分。急难何日见,遥哭陇西云。

    2023-10-06
  • 酬舍弟庠罢举从州辟书

    之荆且愿依刘表,折桂终惭见郤诜。
    舍弟未应丝作鬓,园公不用印随身。

    2023-10-06
  •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一作月夜寄微之,忆乐天)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2023-10-18
  • 和嵩阳客月夜忆上清人

    独夜嵩阳忆上仙,月明三十六峰前。
    瑶池月胜嵩阳月,人在玉清眠不眠。

    202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