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移家别湖上亭

唐代 ·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0)
纠错/补充

移家别湖上亭翻译和注释

译文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情景真叫人意惹情牵,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赏析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移家别湖上亭拼音版

hǎo shì chūn fēng hú shàng tíng, liǔ tiáo téng wàn xì lí qíng. br br huáng yīng jiǔ zhù hún xiāng shí, yù bié pín tí sì wǔ shēng. br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移家别湖上亭作者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精彩推荐

  • 赴南中题褚少府湖上亭子(一作李嘉祐诗)

    种田东郭傍春陂,万事无情把钓丝。绿竹放侵行径里,
    青山常对卷帘时。纷纷花落门空闭,寂寂莺啼日更迟。
    从此别君千万里,白云流水忆佳期。

    2023-09-17
  • 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

    碧草逢春意,沅湘万里秋。池要山简马,月净庾公楼。
    磨灭馀篇翰,平生一钓舟。高唐寒浪减,仿佛识昭丘。
    新作湖边宅,远闻宾客过。自须开竹径,谁道避云萝。
    官序潘生拙,才名贾傅多。舍舟应转地,邻接意如何。
    暂阻蓬莱阁,终为江海人。挥金应物理,拖玉岂吾身。
    羹煮秋莼滑,杯迎露菊新。赋诗分气象,佳句莫频频。

    2023-09-29
  • 宴湖上亭作

    广亭盖小湖,湖亭实清旷。轩窗幽水石,怪异尤难状。
    石尊能寒酒,寒水宜初涨。岸曲坐客稀,杯浮上摇漾。
    远水入帘幕,淅沥吹酒舫。欲去未回时,飘飘正堪望。
    酣兴思共醉,促酒更相向。舫去若惊凫,溶瀛满湖浪。
    朝来暮忘返,暮归独惆怅。谁肯爱林泉,从吾老湖上。

    2023-10-01
  • 渭上送李藏器移家东都

    求名虽有据,学稼又无田。故国三千里,新春五十年。
    移家还作客,避地莫知贤。洛浦今何处,风帆去渺然。

    2023-10-05
  • 玉台体题湖上亭

    湖入县西边,湖头胜事偏。绿竿初长笋,红颗未开莲。
    蔽日高高树,迎人小小船。清风长入坐,夏月似秋天。

    2023-10-05
  • 移家别树

    千种庭前树,人移树不移。看花愁作别,不及未栽时。

    2023-10-06
  • 送谢孝廉移家越州

    家承晋太傅,身慕鲁诸生。又见一帆去,共愁千里程。
    沙平古树迥,潮满晓江晴。从此幽深去,无妨隐姓名。

    2023-10-14
  • 徐孺亭马上口号

    湖上荒亭临水开,龟文篆字积莓苔。
    曲江北海今何处,尽逐东流去不回。

    202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