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有会而作(弱年逢家乏)

魏晋 · 陶渊明

【有会而作并序】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

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

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裁通。

旬日以来,始念饥乏。岁云暮矣,慨然永怀。

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

斯滥岂攸志,固穷风所归。馁也已矣夫,在昔多余师。

(0)
纠错/补充

有会而作翻译和注释

注释

⑴未登:没有收成。
⑵老农:作者自称。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务农已久,一是指年岁既老。
⑶值年灾:逢上一年之中的灾荒。
⑷日月尚悠:今年的时日尚长。
⑸未已:不停,没个完。
⑹登岁:丰收之年。功:指农业收成。
⑺朝夕所资:早晚的生活所需。裁:同才。裁通:仅通。这两句是说:仅能维持生活,不至于断炊。
⑻岁云夕矣:一年将尽。云:语气词。
⑼永怀:长叹。
⑽述:陈述。指作这首诗。后生:指子孙。这两句是说:我不作诗把它记录下来,后代怎么知道呢?
⑾弱年:即弱冠之年,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叫“弱冠”。这里指少年时期。家乏:家境贫困。长饥:长久挨饿。这两句是说:少年时期家境穷困,到了老年更加挨饿。
⑿菽:豆类。甘肥:甜的和香的。这两句是说:能吃上菽麦一类的饭就很满足了,哪敢羡慕那些香甜美味呢?
⒀惄(nì泥):饥饿的样子。亚:次一等。九饭:用子思的典故。《说宛·立节》记载:子思居卫,极端贫困,三十天吃了九顿饭。厌:足、满。这两句是说:自己老至长饥,还不如子思三旬九食的境遇呢,夏季仍然穿着冬天的衣服。
⒁这句是说对着辛苦和悲伤而无可如何
⒂粥者:施粥以赈济饥民的人。这里指齐人黔敖。据《礼记·檀弓》记载,齐国遭遇饥荒,黔敖在路上准备饭食以赈济饥民。有一个饥民蒙袂而来。黔敖说:“嗟来食!”饥民扬目而视之说:“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于不食而去,最后饿死。蒙袂:以袖遮面,是羞于见人的表示。嗟来:吆喝声,是一种不敬的招呼。吝:恨。徒没:白白死掉。自遗:自失。这四句是说:自己时常称许施粥者的慈善心肠。而深感蒙袂饥民行为之不当,吃嗟来之食何足为恨,结果自己白白饿死。这是作者愤激之言,实质上他是不食“嗟来之食”的。
⒃斯滥:为非作歹,指小人的行为。固穷:固守贫困,指君子的行为。《论语·卫灵公》云:“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悠志:所愿。夙:旧。这两句是说斯滥岂是我平生之志,固穷才是我的本愿。
⒄馁:饥饿。多余师:很多人值得我学习。这两句是说:挨饿也算了吧,古代值得我效法的人很多。

译文

陈谷已经吃完,新谷尚未收获,我这长期务农的老汉,又遇上了灾荒之年,来日方长,饥患未了。一年的收成,既然已无指望,日常生活所需,仅能勉强维持不至断炊。近十多天来,开始感到饥饿困乏。一年将尽,深有感慨,写下此诗以抒发怀抱。现在我如果不把心里话说出来,后代子孙又怎么能知道呢?
年少即逢家困乏,老来更贫常受饥。
粗食淡饭愿已足,哪敢企求精美味!
穷困仅次于子思,暑天已厌穿寒衣。
一年岁月又将尽,何等辛酸又苦悲!
施粥之人心善良,掩面之人非所宜。
嗟来之食何足恨,白白饿死徒自弃。
人穷斯滥非我愿,君子固穷是本志。
饥饿贫穷又何妨,古来多有我先师。

鉴赏

陶渊明的诗是智者之诗。他以充满睿智的内省态度观照日常的生活,在极为有限的生存条件下,不倦地探寻着保持精神自由的途径。洞察人生的底蕴,不是被鄙陋平庸的现实所压倒、所吞噬,而是以遗世独立的精神超越它、战胜它,对忧患泰然处之,从而体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正是陶诗主要魅力的所在,也是读者读其诗所不可不知的。
此诗题为《有会而作》,“会”即会意之会,指有所感悟和领会。诗通篇直抒胸臆,写其所感和所思,而把具体的事由放在序中作为背景交代。究其缘起,乃是值岁暮之际,新谷未收,又适逢灾年,粮食匮乏到了难以充饥的地步。这种困厄艰苦的境遇似毫无诗意可言,而诗人却从中激扬起对生命的执着之情。诗的首二句,概括了自己贫寒的一生,“弱年”指青年时期,“家乏”是不甚宽裕的意思,“更长饥”就每况愈下,连起码的生存条件也难乎为继了。下面四句以自己的生活实感和体验把这种境遇具体化:“菽麦”两句说只要有粗食充饥就已心满意足,欲吃粱肉更简直是非分之想了。“惄如”两句极言饥寒之切,“惄如”,饥饿状;“亚九饭”,或是“无恶饭”的讹误,意谓饥饿时进食无不觉得可口;“当暑厌寒衣”则指缺衣少穿,故冬不足以御寒而夏又以为累赘。这几句写得恻恻动人,非亲身经历备尝滋味者不能道。“岁月”两句又一笔兜回,将辛酸凄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凉心情和盘托出。这里说的“岁月暮”,既指临近年末,又指老之将至。人生本来短暂,而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了此一生,怎不教人悲从中来!以上八句概括了物质上极度匮乏的忧患人生,其中“孰敢慕甘肥”、“如何辛苦悲”两句更是感慨系之,从而以为下文的张本。
诗人并“不戚戚于贫贱”,面对人生的苦难,他反而更加珍视生命。诗人是从身、心两个方面来把握生命的存在的。由“常善粥者心”至“徒没空自遗”四句,是先从“身”方面说。诗人借着对一个故事的评说,弘扬了富有哲学意味的“贵生”精神。这个故事见于《礼记·檀弓》,大意谓齐国饥荒之年,黔敖施粥于路,有饥者蒙袂(以衣袖遮面)而来,黔敖曰:“嗟,来食!”饥者因不食嗟来之食而死。诗人从重生的立场,肯定了施粥者的用心,而对蒙袂者的行为则持批评态度。这种贵生思想的渊源主要来自庄子。庄子主张“保身全生”,反对“危身弃生以殉物”,《庄子·骈姆》说:“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人的生命、天性既不应为名利等外物所役使,那么为了区区一事的荣辱而轻易地舍生就死,就是不足取的。当外界的险恶环境使人沦于极其卑微可怜的地步时,这种强调个体生命存在的贵生思想,未始不是弱者的一种精神支柱和自卫武器。诗人为了与苦难抗衡而从中汲取了生存的勇气,因此也是不无积极意义的。“斯滥岂攸志”以下四句,又是从“心”的方面说。诗人不仅重视生命的存活,而且更重视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把握。“斯滥”、“固穷”两句,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诗人意谓在贫贱中有无操守,正泾谓分明地把生命的价值判然为二:君子高尚其志,安贫乐道,从而身处忧患之中,却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小人心为物役,自甘沉沦,终于在随波逐流中汩没了自己的天性。诗人选择了前者而否定了后者,并且以前贤作为师法的榜样而自勉。最末的“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两句,表现了主人公以固穷之志直面患难的坚强决心。诗人从“贵生”、“守志”也即身心两个方面领悟了生命的真谛,这就是此诗“有会”的主旨所在。陶渊明把庄子对生命的哲思和儒家的自强不息精神结合起来,从而表现了人的生命力的激扬,表现出历劫不灭、睥睨忧患的内在力量。现实的色调愈是灰暗和沉闷,其主体精神反而愈见活跃和高昂。陶渊明其人其诗之所以感召了无数后人的奥秘,其实就正在于此。

有会而作拼音版

【yǒu huì ér zuò bìng xù 】

jiù gǔ jì méi ,xīn gǔ wèi dēng 。

pō wéi lǎo nóng ,ér zhí nián zāi ,rì yuè shàng yōu ,wéi huàn wèi yǐ 。

dēng suì zhī gōng ,jì bú kě xī ;cháo xī suǒ zī ,yān huǒ cái tōng 。

xún rì yǐ lái ,shǐ niàn jī fá 。suì yún mù yǐ ,kǎi rán yǒng huái 。

jīn wǒ bú shù ,hòu shēng hé wén zāi ! ruò nián féng jiā fá ,lǎo zhì gèng zhǎng jī 。

shū mài shí suǒ xiàn ,shú gǎn mù gān féi ! nì rú yà jiǔ fàn ,dāng shǔ yàn hán yī 。

suì yuè jiāng yù mù ,rú hé xīn kǔ bēi 。 cháng shàn zhōu zhě xīn ,shēn niàn méng mèi fēi ; jiē lái hé zú lìn ,tú méi kōng zì yí 。 

sī làn qǐ yōu zhì ,gù qióng fēng suǒ guī 。 něi yě yǐ yǐ fū ,zài xī duō yú shī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有会而作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诗人。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曾祖陶侃做过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外祖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不过到了他的时代,家境已经衰落,所以他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他处在一个晋、宋易代的时期,政治的黑暗,阶级斗争的尖锐,民族矛盾的激化,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他青年时期怀有大志,但是后来和黑暗现实一接触,便使这种思想发生了变化。中年时期为饥寒所迫,曾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时期完全过着躬耕的生活。陶渊明的作品,现存的有诗歌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两篇。其中成就高的是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即所谓「田园诗」。这些诗歌反映了他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理想、志趣和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反映了他对污浊现实的憎恶和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正象鲁迅所说:「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不但有「悠然见南山」的一面,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他歌咏了那些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失败而不屈的英雄,赞扬了那些壮烈牺牲的人物。当然,他的作品也明显流露了消极的乐天知命和人生无常的思想,也流露了一些颓废没落情绪。他的诗的风格平淡、自然,语言简洁、含蓄,浑厚而富有意境,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独具特色。陶渊明作品的注本,今存较早的本子是宋刊巾箱本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另外,有比较最通行的本子是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

精彩推荐

  • 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累土为山…而作是诗

    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
    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氛氲。

    2023-09-27
  • 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消渴游江汉,羁栖尚甲兵。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
    松柏邛山路,风花白帝城。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

    2023-09-29
  • 雉带箭(此愈佐张仆射于徐,从猎而作也)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
    盘马弯弓惜不发。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相倾斜。将军仰笑军吏贺,
    五色离披马前堕。

    2023-10-16
  •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
    千年不壅溃,万姓无垫溺。不尔民为鱼,大哉禹之绩。
    导岷既艰远,距海无咫尺。胡为不讫功,馀水斯委积。
    洞庭与青草,大小两相敌。混合万丈深,淼茫千里白。
    每岁秋夏时,浩大吞七泽。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
    我今尚嗟叹,禹岂不爱惜。邈未究其由,想古观遗迹。
    疑此苗人顽,恃险不终役。帝亦无奈何,留患与今昔。
    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滞则为疽疣,治之在针石。
    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
    疏河似翦纸,决壅同裂帛。渗作膏腴田,蹋平鱼鳖宅。
    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坐添百万户,书我司徒籍。

    2023-10-27
  • 同王十七庶子李六员外郑二侍御同年四人游龙门有感而作

    一曲悲歌酒一尊,同年零落几人存。世如阅水应堪叹,
    名是浮云岂足论。各从仕禄休明代,共感平生知己恩。
    今日与君重上处,龙门不是旧龙门。

    2023-11-01
  • 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其日独游香山寺)

    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当君白首同归日,
    是我青山独往时。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
    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

    2023-11-02
  • 樱桃花下有感而作(开成三年春季美周宾客南池者)

    蔼蔼美周宅,樱繁春日斜。一为洛下客,十见池上花。
    烂熳岂无意,为君占年华。风光饶此树,歌舞胜诸家。
    失尽白头伴,长成红粉娃。停杯两相顾,堪喜亦堪嗟。

    2023-11-02
  • 毁浮图年逢东林寺旧

    可惜东林寺,空门失所依。翻经谢灵运,画壁陆探微。
    隙地泉声在,荒途马迹稀。殷勤话僧辈,未敢保儒衣。

    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