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不应老,
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
缠绵自有时。
作蚕丝翻译和注释
注释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怀丝:双关语,谐“怀思”。
何惜微躯(qū)尽,缠(chán)绵自有时。
微躯尽:身死。蚕吐丝后即化为蛹。此借喻为了爱情不惜生命。缠绵:双关语。以蚕丝的“缠绵”喻爱情的“缠绵”。
赏析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本篇是一位女子一往情深的爱情表白。她以春蚕自喻,以蚕丝比喻情丝。她象春蚕吐丝一样,把日夜萦绕在心上的那一缕绵长的情思编织成一个温柔甜美的小天地。她不惜为此情奉献一切,因为她心中怀着执着的愿望:“缠绵自有时。”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即本于此。
作蚕丝拼音版
【zuò cán sī 】 chūn cán bú yīng lǎo , zhòu yè cháng huái sī [1] 。 hé xī wēi qū jìn , chán mián zì yǒu shí [2]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作蚕丝作者
【南朝乐府】南朝乐府主要是东晋、宋、齐时代的民歌。这些民歌经南朝的乐府机关搜集整理、配乐传习,有的还结合舞蹈去演唱,因而得以保留下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南朝入乐的民歌全归入《清商曲》中,并且又分为《神弦歌》、《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三个部分。《神弦歌》是宗教祭歌,数量极少。《吴声歌曲》是产生于建业(今南京市)附近的民歌,它最初是「徒歌」,后来又配上了管弦的伴奏。《西曲歌》是产生于湖北境内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一些城市里的民歌。《吴声歌曲》和《西曲歌》合在一起约有四百余首。南朝的乐府机构采集民歌主要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奢侈享乐生活的需要,所以,经他们搜集整理而保存下来的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离别相思的情歌,题材范围比较狭窄,思想格调也不够高。形式上一般是五言四句,多用双关隐语和形象的比喻,语言精巧活泼,风格清新秀丽。从艺术特色和对后世作家作品的影响上来说,南朝乐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