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秦 · 孟子及其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0)
纠错/补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和注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 心所向、上下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攻打内外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5)[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6)[环]包围。(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10)[而]连词表转折。(11)[是] 这。(12)[也] 表判断语气,“是”。(13)[非]不是。(14)[池]护城河。(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16)[坚利]精良。坚,坚固。利,锋利。(17)[米粟]粮食。(18)[多]充足。(19)[委]放弃。(20)[而] 连词表顺承。(21)[去]离开。(22)[之] 它,代“城”。(23)[故] 所以。(24)[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25)[以] 凭借。(26)[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疆,边疆。界,界限。(27)[固]巩固。(28)[国]国防。(29)[山溪]山河。(30)[威] 震慑,树立威望。(31)[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32)[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33)[寡] 少。(34)[之至]到达极点。(35)[畔]通“叛”,背叛。(36)[顺] 归顺,服从(37)[以] 凭借。(38)[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9)[故] 所以。(40)[有] 表示假设的语气,要么,或者。

文言现象

通假字(1)畔(pàn),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1)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2)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3)委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4)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5)亲戚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6)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7)域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今义:地域(8)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9)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10)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一词多义(1)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锐利(2)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3)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气候,时令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机会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季节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时候(4)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和乐春和景明:和煦(5)去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去死肌,杀三虫:除去,去掉西蜀之去南海:相距,远离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距离(6)胜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予观夫巴陵胜状:非常美好,美妙跨州连郡不可胜数:尽,完驴不胜怒,蹄之:能承担,能承受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过,超过(7)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君子固穷:安守,坚守(8)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9)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

简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运用否定排比句式。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问题探究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3)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解析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整体把握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写作特色

  (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名言警句

  1、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2、家和万事兴

  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4、众人拾柴火焰高

  5、团结就是力量。

  6、人心齐,泰山移

  7、一双筷子轻折断,一把筷子抱成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拼音版

  tiān shí bú rú dì lì ,dì lì bú rú rén hé 。sān lǐ zhī chéng ,qī lǐ zhī guō ,huán ér gōng zhī ér bú shèng 。fū huán ér gōng zhī ,bì yǒu dé tiān shí zhě yǐ ,rán ér bú shèng zhě ,shì tiān shí bú rú dì lì yě 。chéng fēi bú gāo yě ,chí fēi bú shēn yě ,bīng gé fēi bú jiān lì yě ,mǐ sù fēi bú duō yě ,wěi ér qù zhī ,shì dì lì bú rú rén hé yě 。gù yuē ,yù mín bú yǐ fēng jiāng zhī jiè ,gù guó bú yǐ shān xī zhī xiǎn ,wēi tiān xià bú yǐ bīng gé zhī lì 。dé dào zhě duō zhù ,shī dào zhě guǎ zhù 。guǎ zhù zhī zhì ,qīn qī pàn zhī 。duō zhù zhī zhì ,tiān xià shùn zhī 。yǐ tiān xià zhī suǒ shùn ,gōng qīn qī zhī suǒ pàn ,gù jun1 zǐ yǒu bú zhàn ,zhàn bì shèng yǐ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

精彩推荐

  • 雪里梅花诗

    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
    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
    叶开随足影,花多助重条。
    今来渐异昨,向晚判胜朝。

  • (五言律诗)渡河北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 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

    五度溪上花,生根依两崖。二月寻片云,愿宿秦人家。
    上见悬崖崩,下见白水湍。仙人弹棋处,石上青萝盘。
    无处求玉童,翳翳唯林峦。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

    2023-09-16
  • 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

    雁度秋色远,日静无云时。客心不自得,浩漫将何之。
    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茫然起逸兴,但恐行来迟。
    城壕失往路,马首迷荒陂。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
    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酒客爱秋蔬,山盘荐霜梨。
    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饥。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
    还倾四五酌,自咏猛虎词。近作十日欢,远为千载期。
    风流自簸荡,谑浪偏相宜。酣来上马去,却笑高阳池。

    2023-09-20
  • 览镜书怀

    得道无古今,失道还衰老。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
    扪心空叹息,问影何枯槁。桃李竟何言,终成南山皓。

    2023-09-21
  • 释闷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失道非关出襄野,
    扬鞭忽是过胡城。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
    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但恐诛求不改辙,
    闻道嬖孽能全生。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

    2023-09-27
  • 送人从军

    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今君渡沙碛,累月断人烟。
    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鞯。

    2023-09-27
  • 隐者

    先生已得道,市井亦容身。救病自行药,得钱多与人。
    问年长不定,传法又非真。每见邻家说,时闻使鬼神。

    202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