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注释

李白注释(1)张华诗:“朱火青无光。”张协诗:“钻燧忽改木。”吕向注:“改木,谓改其钻火之本也。”(2)《楚辞》:“折芳馨兮遗所思。”(3)陆云诗:“永路隔万里。”(4)谢灵运诗:“百川赴巨海。”(5)《三辅黄图》:《汉宫殿疏》云:麒麟阁,萧何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注释

注释(1)张华诗:“朱火青无光。”张协诗:“钻燧忽改木。”吕向注:“改木,谓改其钻火之本也。”(2)《楚辞》:“折芳馨兮遗所思。”(3)陆云诗:“永路隔万里。”(4)谢灵运诗:“百川赴巨海。”(5)《三辅黄图》:《汉宫殿疏》云: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巨海”二句是正喻对写句法,言麟阁之广集才贤,犹巨海之受纳百川,甚言其多也。(6)金阙,天子之门阙,犹金门也。(7)谢朓诗:“复酌琼延醴。”张铣注:“琼筵,天子宴群臣之席。言琼者,珍美言之。醴,酒也。”(8)“白云唱”,即“白云在天,山陵自出”一篇。西王母与穆天子相唱和者。(9)《穆天子传》: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曰:“我徂黄竹,□员閟寒,帝收九行。嗟我公侯,百辟冢卿,皇我万民,旦夕勿忘。”“我徂黄竹,□员閟寒,帝收九行。嗟我公侯,百辟冢卿,皇我万民,旦夕无穷。”“有皎者鴼,翩翩其飞。嗟我公侯,□勿则迁,居乐甚寡,不如迁土,礼乐其民。”天子曰:“余一人则淫,不皇万民,□登。”乃宿于黄竹。(10)江淹诗:“宵人重恩光。”(11)云汉,天河也。“云汉希腾迁”,犹致身青云之上意也。(12)《礼记》: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13)杨齐贤曰:扁舟,言功成名遂身退,如范蠡乘扁舟泛五湖也。(14)鲍照诗:“妍容逐丹壑。”(15)《史记》: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神仙居之。(16)《汉书叙传》: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17)《庄子》:黄帝游乎赤水之北,遗其玄珠,乃使象罔,象罔得之。李杖《述志赋》:“寄玄珠于罔象。”(18)李善《文选注》:“廖廓,高远也。”(19)《列子》:海上之人有好鸥鸟,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20)魏文帝诗:“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沈约诗:“若蒙西山药,颓龄倘能度。”(21)《周易》:“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22)《说文》:“篠,小竹也。”谢灵运诗:“绿篠媚清涟。”(23)《广韵》:“山有穴曰岫。”红蕖,荷华也。(24)《诗经·国风》:“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朱传》曰:“薇似蕨而差大,有芒而味苦。”《韵会》:《说文》:“薇,似藿,菜之微者也。”徐铉曰:“一云似萍。”陆玑曰:“山菜也,茎叶皆似小豆,蔓生,味如小豆藿,可作羹。”项氏曰:“今之野豌豆苗也,蜀谓之巢菜。”(25)方弘静曰:“月出石镜间,松鸣风琴里”,言月出石若镜,风入松若琴也。琦谓“石镜”、“风琴”,盖是苏秀才山中之地名耳。若如方氏所解,恐大家未必有此句法。(26)颓靡,颓坏靡散之义。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他隐居庐山,但仍密切注视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后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坐系浔阳狱,第二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飘泊于武昌、浔阳、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处。纵观李白一生,其思想是比较复杂的。儒家、道家、纵横家、游侠思想对他都有影响。他企羡神仙,向往隐逸,可是又不愿「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而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又不愿走科举的道路。他想通过隐居,求仙获取声望,从而在名人荐举下,受到皇帝征召重用,以便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然后功成身退。诗人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度过狂放而又坎坷的一生。李白存诗九百九十多首。这些诗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政治集团的荒淫腐朽;或以善描的画笔点染祖国壮丽的山河。他的诗篇,无论五言七言,无论古体近体,无不别具风格,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有《李太白集》。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