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欧阳修「秋声赋」文言知识

欧阳修通假字1.忽奔腾而砰湃(“砰湃”通“澎湃”,波涛汹涌的样子。)2.有动于中(“中”通“衷”,内心。)古今异义1.如赴敌之兵(兵古:军队今:士兵)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古:自然今:天)3.金铁皆鸣(金铁古:兵器今:金属名)4.其色惨淡(惨

欧阳修秋声赋文言知识

通假字1.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通“澎湃”,波涛汹涌的样子。)2. 有动于中(“中”通“衷”,内心。)

古今异义1.如赴敌之兵(兵 古:军队 今:士兵)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 古:自然 今:天)3.金铁皆鸣(金铁 古:兵器 今:金属名)4.其色惨淡(惨淡 古:黯然无色今:多形容“萧条”和“费心苦力”)5.有动于中(中 古:内心 今:方位名词)6.黟然黑者为星星(星星 古:点点白发 今:比喻细小的、分散的点儿或别的东西)7. 物过盛而当杀(杀 古:衰败 今:结束人或动物的生命)8.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古:清朗明秀 今:二十四节气之一;(政治)有法度,有条理)

一词多义1.既物既老而悲伤(已经,……以后)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2.金金铁皆鸣(金属,引申为武器)于行用金(五行之一)请献十金(汉以后银一两为一金)3.及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到达)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

词类活用1.欧阳子方夜读书(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砭人肌骨(砭,名词作动词,刺)3.春生秋实(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春、秋,名词作状语,在春天,在秋天)4.四无人声(四,数词作名词,四处)5.如波涛夜惊(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6.百事感其心 (感,使动,使....感慨)7. 万物劳其形 (劳,使动,使....劳累)

特殊句式(1) 1.胡为而来哉?(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 呢)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是·······)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  (2)判断句:此何声也?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人为动物,惟物之灵(3)定语后置句:闻有声自西南来者(4)状语后置句:有动于中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修幼年丧父,家贫力学。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为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在西京三年,与钱惟演、梅尧臣、苏舜钦等诗酒唱和,遂以文章名天下。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宣德郎。三年,以直言为范仲淹辩护,贬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庆历中,以右正言知制诰,参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推行的「新政」。「新政」失败后,外任。至和元年(1054)丁母艰期满,召还与宋祁同修《唐书》。累迁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致仕,居颍州。次年卒,年六十六,谥文忠。《宋史》有传。对宋初以来靡丽的文风提出批评,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积极培养后进,为北宋文坛领袖。著作宏富,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其诗文杂著合为《欧阳文忠公文集》一百五十三卷。在40多年的仕宦生涯中,屡遭贬谪。庆历三年(1043)参与范仲淹「庆历新政」,五年被贬滁州太守。以后担任过朝廷和地方的许多重要官职,所谓「历仕三朝,备位二府」,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在学术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既是文学家,又是史学家、经学家、金石学家,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他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取得了胜利。又喜奖掖后进,在唐宋八大家中,除他之外的北宋五家,不是出自他的门下,就是受过他的奖引扶掖。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一生写过500多篇散文,政论、史论、记事、抒情各体兼备,内容充实,文风流畅婉转。《朋党论》、《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等为历代传诵。诗歌风格多样,有的议论时事,抨击腐败政治,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写个人情怀和山水景物;有的写得沉郁顿挫,有的写得清新秀丽。《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话,开创了新的论诗体裁。词的创作从总的方面看,对花间、南唐词因袭的成分较多,但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也有一定的发展。有咏史怀古的词篇,并用词这种形式和朝廷大臣、亲朋故旧唱和,表达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较少堆砌绮词丽句的无病呻吟,抒情个性是志气自若,放旷达观。他善于发现大自然的美,并在词中再现这种美,如《采桑子》、《渔家傲》诸阕,描绘西湖景物,写得清新洒脱。爱情词有的典雅含蕴,有的大胆率真,并注重心理刻划,增加了词的抒情深度。词集有《六一词》、《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编》。史学方面,除参加修撰《新唐书》外,又自著《新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