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开头的成语大全
名实难副 [ míng shí nán fù ]
释义:名声大,实际才能与名声不相称。
出处:《后汉书·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名满天下 [ míng mǎn tiān xià ]
释义: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
出处:《管子·白心》:“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
名垂竹帛 [ míng chuí zhú bó ]
释义: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出处:《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声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
名实相副 [ míng shí xiāng fù ]
释义:名声和实际一致。
出处:汉·陆粹《为曹公与孔融书》:“昔国家东迁,文举盛叹鸿豫名实相副,综达经学,出于郑玄,又明《司马法》;鸿豫亦称文举奇逸博闻。”
名贸实易 [ míng mào shí yì ]
释义:贸:齐等;易:变易。指名称相似,实质不同。
出处:《商君书·开塞》:“二者名贸实易,不可不察也。”
名震一时 [ míng zhèn yī shí ]
释义:名声震动当时社会。
出处:《新唐书·刘晏传》:“号神童,名震一时。”
名士风流 [ míng shì fēng liú ]
释义:名士的风度和习气。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出处:《后汉书·方术传论》:“汉世这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名正言顺 [ míng zhèng yán shùn ]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名下无虚 [ míng xià wú xū ]
释义:原意是名气大的人一定有真才实学。后比喻名不虚传。
出处:《陈书·姚察传》:“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臻谓所亲曰:‘名下定无虚士。’”
名不正,言不顺 [ míng bù zhèng,yán bù shùn ]
释义: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名我固当 [ míng wǒ gù dāng ]
释义:叫我这个名字实在很恰当。
名垂万古 [ míng chuí wàn gǔ ]
释义:指名声永远流传。
出处:唐·杜甫《醉时歌》:“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名不符实 [ míng bù fú shí ]
释义:名声与实际不符。
出处:廖仲恺《对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训话》:“所谓盛名难负,名不符实,反为见笑。”
名鞿利鞚 [ míng jī lì zhōu ]
释义:犹名缰利锁。比喻名利束缚人就象缰绳和锁链一样。
名从主人 [ míng cóng zhǔ rén ]
释义:事物以主人所称之名为名。
出处:《榖梁传·桓公二年》:“孔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
名不虚得 [ míng bù xū dé ]
释义:指盛名非凭空取得。
出处:唐·孟綮《本事诗·高逸》:“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虚得,宜以见惠。’”
名德重望 [ míng dé zhòng wàng ]
释义:犹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出处:明·李贽《与弱侯太史书》:“所幸菩萨不至终穷,有柳塘老以名德重望为东道主。”
名不虚立 [ míng bù xū lì ]
释义:指宜有此盛名,果然不虚妄。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名符其实 [ míng fú qí shí ]
释义: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同“名副其实”。
出处:茅盾《全运会印象》:“那边的‘国术场’还有一个老头子穿了长衫舞刀,这在中年太太之流看来,还不是名符其实的‘大杂耍’么?”
名高难副 [ míng gāo nán fù ]
释义:副:相称。指盛名之下,实际难与相符。
出处:《后汉书·黄琼传》:“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