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字开头的成语大全
食不暇饱 [ shí bù xiá bǎo ]
释义:暇:空闲。没有空好好吃饭。形容整日忙碌,连吃饭也没空。
出处:宋·司马光《进五规状·保业》:“当是之时,食不暇饱,寝不遑安。”
食不餬口 [ shí bù hú kǒu ]
释义:不能吃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困苦。
食饥息劳 [ shí jī xī láo ]
释义:指使饥饿者得食,疲劳者休息。
出处:战国·宋·墨翟《墨子·天志中》:“内有以食饥息劳,持养其万民,则君臣上下惠忠,文子弟兄慈孝。”
食不遑味 [ shí bù huáng wèi ]
释义: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同“食不甘味”。
出处: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为二方未克为念!”
食马留肝 [ shí mǎ liú gān ]
释义:后反用其义,比喻未能吸取精华。
出处:《史记·封禅书》:“文成(少翁)食马肝死耳。”司马贞索隐:“案:《论衡》云:‘气热而毒盛,故食走马肝杀人。’”
食不兼肉 [ shí bù jiān ròu ]
释义:吃饭不用两道肉食。指饮食节俭。
出处:《尹文子·大道上》:“昔晋国若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无几时,人皆大布之衣,脱粟之饭。”
食不重肉 [ shí bù zhóng ròu ]
释义:吃饭不用两道肉食。指饮食节俭。同“食不兼肉”。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食不兼味 [ shí bù jiān wèi ]
释义:吃饭不用两道菜肴。指饮食节俭。同“食不二味”。
出处:《韩诗外传》第八卷:“大侵之礼,君食不兼味,台榭不饰,道路不除。”
食生不化 [ shí shēng bù huà ]
释义:指生吞活剥,不善灵活运用。
出处:清·张谦宜《茧斋诗谈·统论》:“即如诗家临摹老杜,岂不名手,然食生不化,反受其累。”
食不累味 [ shí bù lèi wèi ]
释义:吃饭不用两道菜肴。指饮食节俭。同“食不二味”。
出处:《晋书·石季龙载记》:“士阶三尺,茅茨不翦,食不累味,刑措不用。”
食方于前 [ shí fāng yú qián ]
释义:形容吃的阔气。同“食前方丈”。
出处:明·冯梦龙《智囊补·闺智·陈子仲妻》:“楚王聘陈子仲为相,仲谓妻曰:‘今日为相,明日结驷连骑,食方于前矣。’”
食不求甘 [ shí bù qiú gān ]
释义:饮食不求甘美。形容生活节俭。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
食为民天 [ shí wéi mín tiān ]
释义:指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东西。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食甘寝安 [ shí gān qǐn ān ]
释义:吃得香甜,睡得安稳。形容心绪宁静。同“食甘寝宁”。
出处:《北史·恩幸传·赵默》:“及诉将获罪,默因构成以诛之,然后食甘寝安,志于职事。”
食味方丈 [ shí wèi fāng zhàng ]
释义:形容吃的阔气。同“食前方丈”。
出处: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问》:“昔吾先君桓公善饮酒穷乐,食味方丈。”
食甘寝宁 [ shí gān qǐn níng ]
释义:吃得香甜,睡得安稳。形容心绪宁静。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患解忧除,然后食甘寝宁,居安游乐。”
食鱼遇鲭 [ shí yú yù qīng ]
释义:比喻调换口味,使不单调。鲭,鱼肉合烧的美味。
出处:唐·皮日休《序》:“亦由食鱼遇鲭,持内偶僎。”
食古如鲠 [ shí gǔ rú gěng ]
释义:犹言食古不化。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
出处:卷盫《序》:“又或食古如鲠,刻鹄成鹜,崎锜训诂,恒迟回于‘秃伏禾’之文。”
食子徇君 [ shí zǐ xùn jūn ]
释义:谓吃自己儿子的肉以媚主邀功。
食藿悬鹑 [ shí huò xuán chún ]
释义:指生活穷苦。食藿,以豆叶为食;悬鹑,衣衫褴褛,似鹑鸟悬垂的秃尾。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八卷:“臣今幸沽朱绂,而保安子天佑食藿悬鹑,臣窃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