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在第二的四字成语
用武之地 [ yòng wǔ zhī dì ]
释义: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出处:《晋书·姚襄载记》:“洛阳虽小,山河四塞,亦是用武之地。”
踵武前贤 [ zhǒng wǔ qián xián ]
释义:踵:脚跟。武:足迹。跟随着前人的脚步走。比喻效法前人。
出处:战国·楚·屈原《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文武之道 [ wén wǔ zhī dào ]
释义: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子张》:“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
偃武修文 [ yǎn wǔ xiū wén ]
释义:偃:停止;修:昌明,修明。停止武事,振兴文教。
出处:《尚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
偃武崇文 [ yǎn wǔ chóng wén ]
释义:停息武备,崇尚文教。
出处:《魏书·咸阳王禧传》:“国朝偃武崇文,偏舍来久,州镇兵人,或有雄勇,不闲武艺。”
演武修文 [ yǎn wǔ xiū wén ]
释义:指演练武艺,修习文章。
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那其间教训成人,演武修文,重掌三军。”
偃武櫜兵 [ yǎn wǔ gāo bīng ]
释义:停息武备,不事战争。同“偃武息戈”。
出处:《北史·高允传》:“偃武櫜兵,唯文是恤。”
偃武行文 [ yǎn wǔ xíng wén ]
释义:停止武事,振兴文教。同“偃武修文”。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
偃武休兵 [ yǎn wǔ xiū bīng ]
释义:停息武备,不事战争。同“偃武息戈”。
出处:宋·岳飞《乞解军务第三札子》:“今讲好已定,两宫天眷,不日可还;偃武休兵,可期岁月。”
踵武相接 [ zhǒng wǔ xiāng jiē ]
释义:谓脚迹相连。形容人数众多,接连不断。同“踵趾相接”。
出处:宋·陈亮《跋焦伯强帖》:“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发丝粟之才,皆得以牵连成就,况且伯强之卓然能自见者乎!”
祖武宗文 [ zǔ wǔ zōng wén ]
释义:祖袭武王,尊崇文王。指尊崇祖先。
出处:南朝梁王中《头陀寺碑文》:“惟齐继五帝洪名,纽三王绝业,祖武宗文之德,昭升严配;格天光表之功,弘启兴复。”
黩武穷兵 [ dú wǔ qióng bīng ]
释义:黩:随便,任意;穷:竭尽。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出处:《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经武纬文 [ jīng wǔ wěi wén ]
释义:经:丝织品的直线;武:武功;纬:丝织品的横线;文:文治。以武功和文德治理国家
出处:南朝·梁·沈约《棋品序》:“若夫入神造极之灵,经武纬文之德,故可与和乐等妙。”
苏武牧羊 [ sū wǔ mù yáng ]
释义:苏武:汉朝时人。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出处:他取笔就画了一幅苏武牧羊,画了又要我题。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8回
汉武托孤 [ hàn wǔ tuō gū ]
释义:汉武:汉武帝;孤:遗孤。汉武帝把8岁的儿子托霍光辅佐。
文武兼资 [ wén wǔ jiān zī ]
释义:兼:并。文才与武艺兼具于一身,能文能武
出处:唐·韩愈《举马楤自代状》:“前件官文武兼资,宽猛得所,累更方镇皆有功,若以代臣实为至当。”
文武兼济 [ wén wǔ jiān jì ]
释义:兼:并。文才与武艺兼具于一身,能文能武
出处:明·无名氏《桃园结义》第一折:“平生正直刚强,文武兼济,喜看《春秋左传》。”
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 wēi wǔ bù néng qū,pín jiàn bù néng yí ]
释义:威武:武力;贱:地位低。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不因贫贱而改变节操
出处:鲁迅《记苏联版画展览会》:“而且证明了我们中国,确有许多‘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必说真话的人们。”
威武不能屈 [ wēi wǔ bù néng qū ]
释义:威武:武力。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形容不畏强暴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威武雄壮 [ wēi wǔ xióng zhuàng ]
释义:威力强大,壮盛有气势
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然而他们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