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大全

三犯

 [  sān fàn  ]

基本释义

  • sān fàn
  • ㄙㄢ ㄈㄢˋ
  • 三犯
  • dg qtb

词典解释

⒈  三度触犯。

⒉  三度犯法。

⒊  词曲中犯调的一种。一首词曲中宫调或句法犯三调者谓之三犯,如《三犯渡江云》。

引证解释

⒈  三度触犯。

《南齐书·天文志下》:“﹝ 永明 五年五月﹞庚子,太白三犯毕左股第一星西南一尺。”

⒉  三度犯法。

《新唐书·食货志四》:“大中 初,盐铁转运使 裴休 著条约:私鬻三犯皆三百斤,乃论死。”
《元史·太宗纪》:“再犯,笞;三犯,杖;四犯,论死。”

⒊  词曲中犯调的一种。一首词曲中宫调或句法犯三调者谓之三犯,如《三犯渡江云》。参见“犯调”。

宋 张炎 《词源·原序》:“美成 诸人又復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

近义词、反义词

    翻译

    词语拆字

    『三犯』(san|fan|)同音词

    • 三番1.轮流三次。 2.三组。
    • 三幡1.道家谓色﹑空﹑观三者最易摇荡人心,故以三幡为喻。
    • 三藩1.指汉明帝子千乘哀王建﹑淮阳顷王昞﹑济阴悼王长。 2.指南朝齐之会稽﹑南徐州和南兖州。 3.清称明末之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为三藩。参阅清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 4.清初封明降将吴三桂为平西王,镇云南;耿继茂为靖南王(后子精忠嗣),镇福建;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广东,并称三藩。《清史稿.吴三桂传》:"是时可喜镇广东,继茂子精忠镇福建,与三桂并称'三藩',而三桂骄恣尤甚。"康熙十二年下令削藩﹐吴三桂﹑尚之信(可喜子)﹑耿精忠相继反清﹐均被平定。史称"三藩之乱"。
    • 三反1.三个来回。 2.三种自相矛盾的行为。 3.三度反叛。 4.指一九五一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
    • 三饭1.谓第三次用餐。 2.古时以乐佐食之乐师。
    • 散犯1.单独或零散监禁的囚犯。
    (0)
    纠错/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