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大全

三幡

 [  sān fān  ]

基本释义

  • sān fān
  • ㄙㄢ ㄈㄢ
  • 三幡
  • dg mhtl

词典解释

⒈  道家谓色、空、观三者最易摇荡人心,故以三幡为喻。

引证解释

⒈  道家谓色、空、观三者最易摇荡人心,故以三幡为喻。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於三幡。”
清 姚鼐 《九月八日谒明孝陵游览灵谷寺晤其方丈僧祇园》诗:“寘彼万古怀,企此三幡通。”

国语辞典解释

⒈  比喻色、色空、观三者。道家认为此三者最易摇动人心。

《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
清·姚鼐〈九月八日偕叶治三陈硕士从弟仪筐姪彦卬谒明孝陵游览灵谷寺晤其方丈僧祇园〉诗:「寘彼万古怀,企此三幡通。」

近义词、反义词

    翻译

    词语拆字

    『三幡』(san|fan|)同音词

    • 三番1.轮流三次。 2.三组。
    • 三藩1.指汉明帝子千乘哀王建﹑淮阳顷王昞﹑济阴悼王长。 2.指南朝齐之会稽﹑南徐州和南兖州。 3.清称明末之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为三藩。参阅清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 4.清初封明降将吴三桂为平西王,镇云南;耿继茂为靖南王(后子精忠嗣),镇福建;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广东,并称三藩。《清史稿.吴三桂传》:"是时可喜镇广东,继茂子精忠镇福建,与三桂并称'三藩',而三桂骄恣尤甚。"康熙十二年下令削藩﹐吴三桂﹑尚之信(可喜子)﹑耿精忠相继反清﹐均被平定。史称"三藩之乱"。
    • 三反1.三个来回。 2.三种自相矛盾的行为。 3.三度反叛。 4.指一九五一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
    • 三犯1.三度触犯。 2.三度犯法。 3.词曲中犯调的一种。一首词曲中宫调或句法犯三调者谓之三犯,如《三犯渡江云》。
    • 三饭1.谓第三次用餐。 2.古时以乐佐食之乐师。
    • 散犯1.单独或零散监禁的囚犯。
    (0)
    纠错/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