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释义
- 三戒
- dg aak
词典解释
⒈ 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色、戒斗、戒得。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妄出入、戒妄言语、戒妄忧虑。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
引证解释
国语辞典解释
⒈ 戒色、戒斗、戒得。
引《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汉·蔡邕〈太尉杨秉碑〉:「昔仲尼垂三戒,而公克焉。」
⒉ 不妄出入、不妄语言、不妄忧虑。
引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二〇·杂识》:「齐斋倪公三戒:不妄出入、不妄语言、不妄忧虑。」
⒊ 文章名。唐·柳宗元撰。分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部分,以寓言隐寓鉴戒之意。
近义词、反义词
翻译
词语拆字
『三戒』(san|jie|)同音词
- 三阶1.三层台阶。 2.星名。即三台星。 3.佛教宗派名。隋代信行创立。该宗把佛教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期,并认为当时已届末法时期,国土秽恶,人心邪劣,唯有忍辱苦行,普敬普信普施,庶可解脱,故又称普法宗。该宗屡遭朝廷禁止,唐以后不传。见《续高僧传》卷十七﹑十九。 4.官阶三级。
- 三接1.谓三度接见。语本《易.晋》:"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孔颖达疏:"昼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赐蕃多,又被亲宠频数,一昼之间,三度接见也。"后多以"三接"为恩宠优奖之典。宋范仲淹《贤不家食赋》:"敦三接而何善不臻,达四聪而无远勿访。"金朱之才《卧病有感二十韵》:"荀爽岁九迁,康侯日三接。"明杨慎《八月二日经筵纪事》诗:"晋昼延三接,尧旻达四聪。"一说,接读为捷,"三接"即三捷。高亨注:"接读为捷,战胜曰捷。此乃周初故事,康侯出征异国,俘马甚多,以献于王。其战也,一日三胜。"
- 三节1.三恶人。指蚩尤﹑五观﹑殷纣。 2.三镇节度使。 3.三段。 4.旧俗称端午﹑中秋﹑春节为三节。旧时工商界多于三节结算账目。
- 三杰1.三位杰出的人物。指汉代的张良﹑韩信﹑萧何。 2.三位杰出的人物。指三国蜀的诸葛亮﹑关羽﹑张飞。 3.三位杰出的人物。指唐代的宋璟﹑张说﹑源干曜。
- 三界1.佛教指众生轮回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见《俱舍论.世分别品》。 2.犹三届,三期。
- 散阶1.指无固定职事的官员品阶。
- 散节1.犹发节。谓季节开始。
- 散解1.散落。 2.分散。
- 彡姐1.西羌复姓。见《汉书.冯奉世传》。
(0)
纠错/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