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大全

三精

 [  sān jīnɡ  ]

基本释义

  • sān jīnɡ
  • ㄙㄢ ㄐ一ㄥ
  • 三精
  • dg og

词典解释

⒈  谓日、月、星。

引证解释

⒈  谓日、月、星。

《后汉书·光武帝纪赞》:“炎正中微,大盗移国九县飈回,三精雾塞。”
李贤 注:“三精,日、月、星也。”
晋 陆机 《吴大帝诔》:“体和二合,以察三精。”
唐 王勃 《九成宫颂序》:“洎夫三精軿运,即寥廓而为宫。”

国语辞典解释

⒈  日、月、星。

《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赞曰》:「九县飙回,三精雾塞。」
唐·章怀太子·注:「三精,日月星也。」
唐·王勃〈九成宫颂·序〉:「洎夫三精?运,即寥廓而为宫。」

近义词、反义词

    翻译

    词语拆字

    『三精』(san|jing|)同音词

    • 三旌1.指公﹑侯﹑伯三公。 2.三面旌旗。
    • 三景1.谓日﹑月﹑星三光。
    • 三径1.见"三径"。
    • 三凈1.佛教语。语本《十诵律》卷三七:"痴人,我听啖三种凈肉。何等为三?不见,不闻,不疑。"此谓一般佛教信徒难以立即断除肉食,故小乘戒中设变通之法,允许食用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三种肉食。后因称这三种肉为"三凈"。 2.佛教语。指色界第三禅的少净天﹑无量净天和遍净天。
    • 三镜1.见"三鉴"。
    • 三京1.古代都市西京﹑东京﹑北京的合称。唐以雍州为西京,河南为东京,太原为北京。 2.古代都市西京﹑东京﹑北京的合称。宋以大名为北京,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 三经1.谓天时﹑地利﹑人和。 2.儒家的三部经书。指《易》﹑《诗》﹑《春秋》。 3.儒家的三部经书。指《诗》﹑《书》﹑《周礼》。王安石曾撰《毛诗义》﹑《尚书义》﹑《周官新义》,合称《三经新义》。 4.儒家的三部经书。指《孝经》﹑《论语》﹑《孟子》。《宋史.艺文志一》有刘元刚《三经演义》,清黄丕烈辑《三经音义》,均指上述三书。 5.指《诗》六义中的赋﹑比﹑兴。《朱子语类》卷八十:"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一说指《风》﹑《雅》﹑《颂》。
    • 三荆1.一株三枝的荆树。 2.诗文中常以喻同胞兄弟。 3.后魏置荆州于穰县(今河南邓县),置南荆州于安昌(今河南确山县),置东荆州于泚阳(今河南泌阳县),谓之三荆。参阅《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胡三省注。
    • 三惊1.古代用兵,三度耀威示武使敌惊惧,谓之"三惊"。
    • 散精1.散发精气。
    (0)
    纠错/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