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虽哭未必戚

诗句
虽哭未必戚
拼音
 suī kū wèi bì qī
平仄
平仄仄仄仄
韵脚
入声十二锡
上一句
虽笑未必和
下一句
面结口头交

「虽哭未必戚」出自:《择友》

兽中有人性,形异遭人隔。人中有兽心,几人能真识。
古人形似兽,皆有大圣德。今人表似人,兽心安可测。
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
好人常直道,不顺世间逆。恶人巧谄多,非义苟且得。
若是效真人,坚心如铁石。不谄亦不欺,不奢复不溺。
面无吝色容,心无诈忧惕。君子大道人,朝夕恒的的。

「虽哭未必戚」作者: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后两试不第,直到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五十岁时任溧阳县尉,由于抱负不得施展,便放迹山林间,吟诗度日,以致公务多废,县令便另委他人代行职务,并把他的俸禄减去一半,不久…

「虽哭未必戚」辞典释义

◎ 虽的意思

【戌集中 • 隹】虽·康熙筆画:17·部外筆画:9

〔古文〕【唐韻】息遺切【集韻】【韻會】宣隹切,音綏。【說文】似蜥蜴而大。从虫唯聲。
【玉篇】詞兩設也。【廣韻】助語也。【集韻】不定也。况辭也。【爾雅·釋訓】每有,雖也。【註】詩曰:每有良朋,辭之雖也。【禮·少儀】雖請退可也。【疏】雖,假令也。當此时假令請退則可也。
【玉篇】推也。
與唯通。《禮記·表記》唯天子受命於天。註:唯當爲雖。
《荀子·性恶篇》今以仁義法正爲固無可知可有之理耶,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楊僦註:唯,讀爲雖。

◎ 哭的意思

【丑集上 • 口】哭·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7

【廣韻】【集韻】【韻會】空谷切,音㲄。【說文】哀聲也。从吅,獄省聲。【徐鍇曰】哭聲繁,故从二口。大聲曰哭,細聲有涕曰泣。【玉篇】哀之發聲。【禮·檀弓】歌于斯,哭于斯。

◎ 未必的意思

⒈  不一定。

《文子·符言》:“君子能为善,不能必得其福;不忍於为非,而未必免於祸。”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论》:“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孙子 筹策 庞涓 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
唐 白居易 《别舍弟后月夜》诗:“平生共贫苦未必日成欢。”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东施 之貌,未必丑於 西施,止为效顰於人,遂蒙千古之誚。”
鲁迅 《集外集拾遗·<答客诮>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 戚的意思

【卯集中 • 戈】戚·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7

【廣韻】【集韻】【韻會】倉歷切,音磩。【正字通】戉類。【六書精薀】戉之白者,爲之錫劑,以文之不專用武也。【司馬法】殷執白戚。【詩·大雅】干戈戚揚。【註】戚,斧也。【釋名】戚,慼也。斧以斬斷,見者慼懼也。
親也。【詩·大雅】戚戚兄弟。【傳】戚戚,內相親也。正義曰:戚戚,猶親親也。
哀也。【論語】喪與其易也寧戚。【註】哀戚也。
憂也。【論語】小人長戚戚。【註】戚戚,憂貌。
惱也。【書·金滕】未可以戚我先王。【蔡註】戚,憂惱之意。
憤也。【禮·檀弓】慍斯戚。【註】戚,憤恚也。
醜疾人曰戚施。【詩·邶風】得此戚施。【箋】戚施,面柔下人以色,不能仰者也。
【小爾雅】戚,近也。
地名。【春秋·文元年】公孫敖會晉侯于戚。【註】戚,衞邑。
姓。漢有臨轅侯戚緦。
【集韻】【韻會】趨玉切。同促。【周禮·冬官考工記】不微至,無以爲戚速也。
【集韻】【韻會】昨木切,音族。縣名。在東海。
【韻補】叶子六切,音蹙。【詩·小雅】歲聿云暮,采蕭穫菽。心之憂矣,自貽伊戚。

总述:诗句虽哭未必戚出自《择友》。作者是唐朝诗人孟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