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散入珠帘湿罗幕
- 拼音
- sàn rù zhū lián shī luó mù
- 平仄
- 仄仄平平仄平仄
- 韵脚
- 入声十药
- 上一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 下一句
- 狐裘不暖锦衾薄
「散入珠帘湿罗幕」的意思,全诗译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作:犹著)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瀚(hàn)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散入珠帘湿罗幕」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散入珠帘湿罗幕」作者: 岑参
「散入珠帘湿罗幕」辞典释义
◎ 散的意思
【卯集下 • 攴】散·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8
〔古文〕枚【廣韻】【韻會】蘇旱切【集韻】顙旱切,音傘。㪔,通作散。【易·說卦】風以散之。【禮·曲禮】積而能散。又【公羊傳·莊十二年】散舍諸宮中。【註】散,放也。又【博雅】布也。【廣韻】散,誕也。【增韻】又宂散,閒散。【韻會】不自檢束爲散。【莊子·養生主】散人又惡知散木。【註】不在可用之數。又姓。【書·君奭】有若散宜生。【傳】散氏,宜生名。又酒尊名。【周禮·春官·鬯人】凡疈事用散。【註】漆尊也,無飾曰散。【儀禮·燕禮】酌散西階上。【註】酌散者,酌方壷酒也。【禮·禮器】賤者獻以散。【註】五升曰散。○按《周禮》《儀禮》《禮記》《釋文》音素旱反。《韻會》獨引此條入去聲,非是。蓋上去二聲可通讀也。又藥石屑曰散。【後漢·華陀傳】漆葉靑䴴散。又琴曲名。【晉書·嵆康傳】有廣陵散。又【廣韻】蘇旰切【集韻】【韻會】先旰切,音鏾。義同。又【集韻】相干切。與跚同。【史記·平原君傳】槃散行汲。【註】索隱曰:先寒反,亦作珊。音同。◎ 入的意思
【子集下 • 入】入·康熙筆画:2·部外筆画:0
【唐韻】人執切【集韻】【韻會】日汁切【正韻】日執切,任入聲。【說文】內也。【玉篇】進也。【禮·少儀】事君,量而後入。【檀弓】孟獻子比御而不入。【註】言雖比次婦人之當御者,猶不入寢也。又【春秋·隱二年】莒人入向。【定六年】於越入吳。【傳】造其國都曰入,弗地曰入。【註】謂勝其國邑,不有其地也。入者,逆而不順,非王命而入人國也。又【廣韻】納也,得也。又【增韻】沒也。又【楞嚴經】六入謂六塵,卽眼入色,耳入聲也。又【敎坊記】每日常在天子左右爲長入。◎ 珠帘的意思
⒈ 珍珠缀成的帘子。
引《西京杂记》卷二:“昭阳殿 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珮之声。”
《晋书·苻坚载记上》:“坚 自平诸国之后,国内殷实,遂示人以侈,悬珠帘於正殿,以朝群臣。”
唐 李白 《怨情》诗:“美人捲珠帘,深坐顰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看时节同上妆楼,手捲珠帘上玉钩。”
郁达夫 《日本竹枝词》之一:“两行红烛参差过,哄得珠帘尽上钩。”◎ 湿的意思
【巳集上 • 水】湿·康熙筆画:18·部外筆画:14
〔古文〕【唐韻】他合切【集韻】【正韻】託合切,音沓。水名。【說文】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水經注】濕水,出累頭山。一曰治水。又【廣韻】【集韻】【韻會】失入切【正韻】實執切,音與溼同。【說文】幽溼也。或作濕。又【集韻】叱入切,音蟄。濕濕,牛呞動耳貌。【詩·小雅】其耳濕濕。又鄂合切,音。濕隂,漢侯國名。又席入切,音習。與隰同。坂下溼也。或作濕。【通雅】濕溼漯顯以形相借。【集韻】漯㶟濕三字同。水出鴈門。○按《說文》濕水,卽禹貢孟子濟漯之漯。蓋濕乃漯本字也。後以漯爲濕,又轉以濕爲乾溼之溼。字原从糸作,不从亚。◎ 罗的意思
【未集中 • 网】罗·康熙筆画:19·部外筆画:14
【廣韻】魯何切【集韻】【韻會】良何切【正韻】朗何切,音蘿。【說文】以絲罟鳥。古者芒氏初作羅。【爾雅·釋器】鳥罟謂之羅。【註】謂羅絡之。【詩·王風】雉離於羅。【周禮·夏官·羅氏】掌羅烏鳥。又【類篇】帛也。【釋名】羅文,疎羅也。【戰國策】下宮糅羅紈,曳綺縠。又【廣雅】羅,列也。【楚辭·九歌】羅生兮堂下。【註】羅列而生。又國名。【左傳·桓十二年】羅人欲伐之。【註】羅,熊姓國,在宜城縣西山中,後徙。又水名。【史記·屈原傳】遂自投汨羅。【註】汨水在羅,故曰汨羅。又新羅,東夷國名。【唐書·東夷傳】新羅,弁韓苗裔也,居漢樂浪地。又姓。【姓氏急就篇】羅氏,顓頊後,封于羅,今房州也。子孫以爲氏。又羅羅,獸名。【山海經】北海有獸,狀如虎,名曰羅羅。【駢雅】靑虎謂之羅羅。又菴羅,果名。【本草】梨之類,色黃,如鵝梨。又【集韻】鄰知切,音離。義同。又【集韻】郞佐切,音囉。邏或省作羅。巡也。◎ 幕的意思
【寅集中 • 巾】幕·康熙筆画:14·部外筆画:11
【唐韻】慕各切【集韻】【韻會】【正韻】末各切,音莫。【說文】帷在上曰幕。【廣雅】帳也。【釋名】幕,絡也,在表之稱也。【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左傳·成十六年】楚子登巢車,以望晉軍,伯州犂侍于王後,王曰:張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徹幕矣。曰:將發命也。又【韻會】幕府。軍旅無常居,故以帳幕言之。通作莫。【史記·李牧傳】市租皆輸入莫府。【註】索隱曰:古者出征爲將帥,軍還則罷,理無常處,以幕帟爲府署,故曰幕府。【李廣傳】莫府省約文書籍事。【註】索隱曰:凡將軍謂之幕府者,蓋兵門合施帷帳,故稱幕府。古字通用,遂作莫耳。又【周禮·天官·幕人註】幕或在地,展於上也。【儀禮·聘禮】館人布幕于寢門外,官幣。【註】布幕以承幣。【疏】館人布幕於地,官幣於其上。又臂脛衣也。【釋名】留幕,冀州所名大褶至膝者也。留,牢也。幕,絡也。言牢絡在衣表也。【史記·蘇秦傳】當戰,則斬堅甲鐵幕。【註】謂以鐵爲臂脛之衣。又【類篇】覆食案亦曰幕。又【廣雅】粗幕庵也。又【廣雅】幕,覆也。【易·井卦】上六井收勿幕。【註】幕猶覆也。【疏】不自掩覆,與衆共之。又【爾雅·釋言】幕,暮也。【註】幕然暮夜也。又六幕。【前漢·禮樂志】紛紜六幕浮大海。【註】猶言六合也。又沙幕。【前漢·武帝紀】衞靑將六將軍絕幕。【註】幕,沙幕。臣瓚曰:沙土曰幕,直度曰絕。師古曰:幕者,今之突厥中磧耳。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淸河郡繹幕縣,琅邪郡姑幕縣。又【廣韻】姓也。【姓譜】舜祖幕之後。【史記·世家】自幕至於瞽瞍。【註】鄭衆曰:幕,舜之先也。又【集韻】莫半切,音縵。平而無文曰幕。【前漢·西域傳】罽賔國錢爲騎馬,幕爲人面。【註】韋昭曰:幕,錢背也。又【韻補】蒙晡切,音模。【李陵·別蘇武歌】經萬里兮度沙幕,爲君將兮奮匈奴。又【正韻】莫狄切,音覓。【盧仝·思君吟】我心爲風兮淅淅,君身爲雲兮幕幕。
总述:诗句散入珠帘湿罗幕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作者是唐朝诗人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