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旌旗明迥野

诗句
旌旗明迥野
拼音
 jīng qí míng jiǒng yě
平仄
平平平仄仄
韵脚
上声二十一马
上一句
秋花落帽筵
下一句
冠珮照神仙

「旌旗明迥野」出自:《往年随故府吴兴公夜泊芜湖口今赴官西去…因成十六韵》

南指陵阳路,东流似昔年。重恩山未答,双鬓雪飘然。
数仞惭投迹,群公愧拍肩。驽骀蒙锦绣,尘土浴潺湲。
郭隗黄金峻,虞卿白璧鲜。貔貅环玉帐,鹦鹉破蛮笺。
极浦沈碑会,秋花落帽筵。旌旗明迥野,冠珮照神仙。
筹画言何补,优容道实全。讴谣人扑地,鸡犬树连天。
紫凤超如电,青襟散似烟。苍生未经济,坟草已芊绵。
往事惟沙月,孤灯但客船。岘山云影畔,棠叶水声前。
故国还归去,浮生亦可怜。高歌一曲泪,明日夕阳边。

「旌旗明迥野」作者:

杜牧(803-853)晚唐杰出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进士及第,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

「旌旗明迥野」辞典释义

◎ 旌旗的意思

⒈  亦作“旌旂”。亦作“旍旂”。亦作“旍旗”。 旗帜的总称。

《周礼·春官·司常》:“凡军事,建旌旗。”
汉 应瑒 《弈势》:“旌旂既列,权虑蜂。”
汉 枚乘 《七发》:“旍旗偃蹇,羽毛肃纷。”
三国 魏 曹植 《怀亲赋》:“步壁垒之常制,识旌旗之所停。”
《宋书·谢晦传》:“旍旂相照,蔽夺日光。”
宋 刘过 《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词:“旌旗蔽满寒空,鱼阵整,从容虎帐中。”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土鲁番表文》:“旌旂闪烁,超越乎 墨乌戚尔。”
毛泽东 《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⒉  借指军士。

唐 王昌龄 《青楼曲》之一:“白马金鞍从 武皇,旌旗十万宿 长杨。”
陈毅 《梅岭三章》诗之一:“此去泉臺招旧部,旌旗十万斩 阎罗。”

◎ 明的意思

【辰集上 • 日】明·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4

〔古文〕朙【廣韻】武兵切【集韻】【韻會】【正韻】眉兵切,音鳴。【說文】照也。【易·繫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疏】日月中時,徧照天下,無幽不燭,故云明。【史記·歷書】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
【易·乾卦】大明終始。【疏】大明,曉乎萬物終始。
【易·乾卦】天下文明。【疏】有文章而光明。
【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疏】照臨四方謂之明。
【書·舜典】黜陟幽明。【傳】升進其明者。
【書·太甲】視遠惟明。【疏】謂監察是非也。
【洪範】視曰明。【傳】必淸審。
【詩·小雅】祀事孔明。【箋】明,猶備也。
【詩·大雅】明明在下。【傳】明明,察也。【爾雅·釋詁疏】明明,言甚明也。
【禮·檀弓】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禮·禮運】故君者所明也。【疏】明,猶尊也。
【禮·樂記】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疏】明者,辨說是非也。
【韓非子·難三篇】知微之謂明。
【廣韻】昭也,通也。
星名。【詩·小雅】東有啓明。【傳】日旦出謂明星爲啓明。
【小雅】明發不寐。【疏】言天將明,光發動也。
【正字通】凡厥明、質明,皆與昧爽義同。
姓。【姓氏急就篇】《明氏·山公集》有平原明普,晉荀晞從事明預。
與盟同。【詩·小雅】不可與明。【箋】明,當爲盟。
與孟同。【周禮·夏官·職方氏註】望諸明都也。【釋文】明都,《禹貢》作孟豬。今依《書》讀。
【前漢·地理志】廣漢郡葭明。【註】師古曰:明音萌。
【韻補】叶謨郞切。【書·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楚辭·九歌】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撫余馬兮安驅,夜皎皎兮旣明。
叶彌延切。【道藏歌】觀見學仙客,蹊路放炎烟。陽光不復朗,隂精不復明。

◎ 迥野的意思

⒈  亦作“逈野”。旷远的原野。

唐 司空曙 《送魏季羔长沙觐兄》诗:“鹤高看迥野蝉远入中流。”
金 赵沨 《郊外》诗:“迥野饶秋色,高臺半夕阳。”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三折:“呀!俺向着这逈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

总述:诗句旌旗明迥野出自《往年随故府吴兴公夜泊芜湖口今赴官西去…因成十六韵》。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