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十二楼前再拜辞

诗句
十二楼前再拜辞
拼音
 shí èr lóu qián zài bài cí
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
上平四支
下一句
灵风正满碧桃枝

「十二楼前再拜辞」出自:《赠白道者(一作咏史第二首)》

十二楼前再拜辞,灵风正满碧桃枝。
壶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壶中伤别离。

「十二楼前再拜辞」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出身于没落的小官僚家庭。十七岁时就受到牛僧孺党令孤楚的赏识,被任为幕府巡官。二十五岁时,受到令孤楚的儿子令孤绹的赞誉,中进士。次年受到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的宠爱,…

「十二楼前再拜辞」辞典释义

◎ 十二楼的意思

⒈  指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居处。

《史记·封禅书》:“方士有言‘ 黄帝 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於 执期,命曰 迎年 ’。上许作之如方,命曰 明年。”
《汉书·郊祀志下》:“五城十二楼。”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昆仑 玄圃 五城十二楼,仙人之所常居。”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又见 崑崙山 上一面輒有四百四十门,门广四里,内有五城十二楼。”
唐 李白 《经乱离后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
明 顾咸正 《登华山》诗:“金神法象三千界,玉女明妆十二楼。”

⒉  泛指高层的楼阁。

唐 王昌龄 《放歌行》:“南渡 洛阳 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明 何景明 《送樊生》诗:“岧岧 南京 十二楼,波浪蹴踏金银闕。”

⒊  见“十二重楼”。

◎ 前的意思

【子集下 • 刀】前·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7

〔古文〕歬【唐韻】昨先切【集韻】【韻會】【正韻】才先切,音錢。【增韻】前,後之對。
進也。【廣韻】先也。
【禮·檀弓】我未之前聞也。【註】猶故也。
【儀禮·特牲】祝前主人降。【註】前猶導也。
【集韻】【韻會】【正韻】子淺切,湔上聲。【說文】齊斷也。俗作剪。
【正韻】淺黑色。【周禮·春官·巾車】木路前樊,鵠纓。【註】前,讀爲緇翦之翦。淺黑也。
【韻補】叶慈鄰切,淨平聲。【劉向·九歎】陸魁堆以蔽視兮,雲冥冥而暗前。山峻高以無垠兮,遂曾閎而廹身。

◎ 再的意思

【子集下 • 冂】再·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4

【唐韻】【集韻】【韻會】作代切,音載。【說文】一舉而二也。从冓省。【徐曰】一言舉二也。【玉篇】兩也。【廣韻】重也,仍也。【書·禹謨】朕言不再。【禮·儒行】過言不再。【註】知過則改,故不再也。【左傳·僖五年】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子例切,音祭。【楚辭·九章】背法度而心治兮,辟與此其無異。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

◎ 拜辞的意思

⒈  亦作“拜词”。行拜礼辞别。

《南史·王弘传》:“弘 时丧居,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焉。”
《敦煌曲子词·捣练子》:“堂前立,拜词娘,不角(觉)眼中泪千行。”
《水浒传》第二二回:“﹝ 宋江、宋清 ﹞都出草厅前,拜辞了父亲 宋太公。”

⒉  用为辞别的敬词。

唐 元稹 《莺莺传》:“一昨拜辞,倏逾旧岁。”

⒊  表示谢绝。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当时 唐明皇 宠了 杨贵妃,把 梅妃 江采苹 贬入冷宫,后来思想他,惧怕 杨妃 不敢去,将珠子一封,私下赐与他。

梅妃 拜辞不受。”

总述:诗句十二楼前再拜辞出自《赠白道者(一作咏史第二首)》。作者是唐朝诗人李商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