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四国有王
- 拼音
- sì guó yǒu wáng
- 平仄
- 仄仄仄平
- 韵脚
- 下平七阳、去声二十三漾
- 上一句
- 阴雨膏之
- 下一句
- 郇伯劳之
「四国有王」的意思,全诗译文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寒凉的泉水在下汩汩流动,一丛丛狗尾草浸在寒泉中。梦中醒来我连连长吁短叹,深深怀念繁华的周国京城。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寒凉的泉水在下涔涔涌流,一丛丛艾蒿草浸在寒泉里。睡梦中醒来我不住地叹息,深深怀念富庶的都城旧地。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寒凉的泉水在下汩汩涌动,丛丛筮草被淹没在寒水流。一觉醒来我总是哀声叹气,深深怀念昔日里故都神游。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那时节黍苗青青多么繁茂!滋润它们的自有雨顺风调。四方的诸侯都来朝见天子,贤德高贵的郇伯亲切慰劳。
「四国有王」出自:《下泉》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四国有王」作者: 佚名
「四国有王」辞典释义
◎ 四的意思
【丑集上 • 囗】四·康熙筆画:5·部外筆画:2
〔古文〕【唐韻】【集韻】息利切,音泗。【說文】囗,四方也。八,別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
又【玉篇】隂數次三也。【正韻】倍二爲四。【易·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又】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姓。【正字通】宋有四象,慶元閒知汀州府。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變四作肆,防詐譌易,非四之本義也。又【集韻】息七切,音悉。關中謂四數爲悉。○按《正字通》云平聲音司,引《樂譜》四五讀司烏,不知此特口變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誤。◎ 国有的意思
⒈ 国家所有。
例如:铁路收归国有。
◎ 王的意思
【午集上 • 玉】王·康熙筆画:5·部外筆画:0
【廣韻】【集韻】【韻會】雨方切,音徨。【廣韻】大也,君也,天下所法。【正韻】主也,天下歸往謂之王。【易·坤卦】或從王事。
又【隨卦】王用享于西山。【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詩·小雅】宜君宜王。【註】君,諸侯也。王,天子也。◎按秦漢以下,凡諸侯皆稱王,天子伯叔兄弟分封于外者亦曰王。又諸侯世見曰王。【詩·商頌】莫敢不來王。【箋】世見曰王。又凡尊稱亦曰王。【爾雅·釋親】父之考爲王父,父之妣爲王母。又法王,象王,皆佛號。【華嚴偈】象王行處落花紅。【岑參詩】况値廬山遠,抽簪禮法王。【註】法王,佛尊號也。又姓。又【諡法】仁義所往曰王。又王屋,山名。【書·禹貢】至于王屋。【疏】正義曰:王屋在河東垣縣東北。又弓名。【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往體寡,來體多,謂之王弓之屬。又王連,遠志也。見【博雅】夫王,芏草也。見【爾雅·釋草疏】。又王鴡,鳥名。【爾雅·釋鳥】鴡鳩,王鴡。【註】鵰類,今江東呼之爲鶚。又王鮪,魚名。【周禮·天官·人】春獻王鮪。【註】王鮪,鮪之大者。又蛇名。【爾雅·釋魚】蟒,王蛇。【註】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又蟲名。【爾雅·釋蟲】王蛈蜴。註:卽螲蟷,似䵹鼄,在穴中,有蓋。今河北人呼蛈蜴。《博雅》虎,王蝟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于放切,音旺霸王也。【正韻】凡有天下者,人稱之曰王,則平聲。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詩·大雅】王此大邦。【箋】王,君也。【釋文】王,于况反。【前漢·高帝紀】項羽背約而王君王於南鄭。【師古註】上王字,于放反。又【廣韻】盛也。【莊子·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註】謂心神長王。【釋文】王,于况反。又音往。【詩·大雅】昊天曰明,及爾出王。【傳】王,往也。【朱註】音往。〇按王本古文玉字。註詳部首。
总述:诗句四国有王出自《下泉》。作者是先秦诗人佚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