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突兀便高三百尺
- 拼音
- tū wù biàn gāo sān bǎi chǐ
- 平仄
- 仄仄仄平平仄仄
- 韵脚
- 入声十一陌
- 上一句
- 火烧水转扫地空
- 下一句
- 影沈潭底龙惊遁
「突兀便高三百尺」出自:《送僧澄观》
夸雄斗丽止者谁。僧伽后出淮泗上,势到众佛尤恢奇。
越商胡贾脱身罪,珪璧满船宁计资。清淮无波平如席,
栏柱倾扶半天赤。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
影沈潭底龙惊遁,当昼无云跨虚碧。借问经营本何人,
道人澄观名籍籍。愈昔从军大梁下,往来满屋贤豪者。
皆言澄观虽僧徒,公才吏用当今无。后从徐州辟书至,
纷纷过客何由记。人言澄观乃诗人,一座竞吟诗句新。
向风长叹不可见,我欲收敛加冠巾。洛阳穷秋厌穷独,
丁丁啄门疑啄木。有僧来访呼使前,伏犀插脑高颊权。
惜哉已老无所及,坐睨神骨空潸然。临淮太守初到郡,
远遣州民送音问。好奇赏俊直难逢,去去为致思从容。
「突兀便高三百尺」作者: 韩愈
「突兀便高三百尺」辞典释义
◎ 突兀的意思
⒈ 亦作“突杌”、“突屼”。高耸貌。
引《文选·木华<海赋>》:“鱼则横海之鲸,突杌孤游。”
李善 注:“突杌,高貌。”
唐 卢照邻 《<南阳公集>序》:“逶迤绰约,如玉女之千娇;突兀峥嶸,似灵龟之孤朴。”
唐 黄滔 《祭先外舅文》:“东寻玉籙,则 龙虎 嵳峩;南访 金沙,则 罗浮 突屼。”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突兀高颧,浓眉毛,压一双赤眼。”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⒉ 特出;奇特。
引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刘尹 目 庾中郎,虽言不愔愔似道,突兀差可以拟道。”
唐 施肩吾 《壮士行》:“有时误入千人丛,自觉一身横突兀。”
宋 司马光 《瘿盆》诗:“癭盆生以丑自鬻,突兀当轩耸羣目。”
元 麻革 《杨将军坰马图》诗:“淡淡生绢一片云,眼中羣龙何突兀。”⒊ 端坐貌。
引唐 杜甫 《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未曾寄官曹,突兀倚书幌。”
仇兆鳌 注:“突兀,端坐之貌。”⒋ 猝然。
引唐 韩愈 《送僧澄观》诗:“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
宋 司马光 《苦雨》诗:“喧豗流潦怒,突兀坏垣秃。”
冯德英 《苦菜花》第一章:“王柬芝 的突然回来,莫说他的妻子、女儿很惊异,就是他本人也不能不感到生活变化得实在突兀,环境变换得实在急速。”⒌ 奇怪;别扭。
引宋 王銍 《默记》卷下:“﹝ 子厚 ﹞曰:‘一置兹山,一投 汉水 ’亦可,然终是突兀。”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俊卿 看见,心里有些突兀起来。”
明 车任远 《蕉鹿梦》第五折:“我昨日砍柴,似梦非梦,打得一个鹿。打时节,恰像是真,寻不着又道是梦。心中突兀,放他不下,夜来当真做一梦。”◎ 便的意思
【子集中 • 人】便·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7
【廣韻】婢面切【集韻】【韻會】【正韻】毗面切,音卞。順也,利也,宜也。【荀子·議兵篇】汝所謂便者,不便之便也。所謂仁義者,大便之便也。【前漢·趙充國傳】留屯田十二便。又習也。【禮·表記】唯欲行之浮于名也。故自謂便人。【註】亦言其謙也。辟仁聖之名,云自便習於此事之人耳。又安也。【前漢·武帝紀】便殿火。【註】凡言便殿,便宮,便坐者,所以就便安也。又卽也,輒也。【莊子·達生篇】若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又溲也。【前漢·張安世傳】郞有醉便殿上者,安世曰:何知非反水漿耶。又【集韻】毗連切【正韻】蒲眠切,音駢。【爾雅·釋訓】便便,辨也。【論語】便便言。又【韓詩】便便,閒雅貌。又肥滿貌。【後漢·邊韶傳】邊孝先,腹便便。又便辟,足恭也。【書·囧命】便辟側媚。又姓。漢有少府便樂成。又通平。【書·堯典】平章百姓。【史記·五帝紀】作便。互詳平字註。又叶毗賔切,音頻。【琳·車渠椀賦】玉爵不揮,欲厥珍兮。豈若陶梓,爲用便兮。【說文】从更。从人,人有不便更之。◎ 高的意思
【亥集上 • 高】高·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0
【廣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音羔。【說文】崇也。象臺觀高之形。从冂口。與倉舍同意。【易·繫辭】高以,貴賤位矣。【註】高謂天體也。【又】崇高莫大乎富貴。又【史記·高祖紀註】張晏曰:禮諡法,無高以爲功,最高而爲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沛郡高縣。又姓。【史記·仲尼弟子傳】高柴。又【集韻】【韻會】居号切,音誥。度高曰高。【左傳·隱元年·都城過百雉註】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釋文】高,古報反。又如字。又叶居侯切,音鉤。【柳宗元·柳評事墓銘】柳侯之分,在北爲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又叶居何切。【蘇黃門·嚴顏】相傳昔者嚴太守,刻石千歲字已譌。嚴顏生平吾不記,獨憶城破節最高。【韻會】俗作髙。◎ 三的意思
【子集上 • 一】三·康熙筆画:3·部外筆画:2
〔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三思而後行。又本作參。【博雅】參,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前漢·法志】秦造參夷之誅。與三同。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百的意思
【午集中 • 白】百·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1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博陌切,音伯。【說文】十十也。从一白。數十十爲一百。百,白也。十百爲一貫。貫,章也。【徐曰】章,以詩言之一章也。百亦成數。會意字。【前漢·律歷志】紀于一,協于十,長于百,大于千,衍于萬。又眾多也。【易·繫辭】百官以治。【書·堯典】平章百姓。【後漢·明帝紀】百蠻貢職。又百里,劒名。百錬,刀名。見【古今注】。又百鷯。鳥名。見【大戴禮】。又百足,蟲名。【博物志】百足,一名馬蚿。又百合,草名。【譚子化書】山蚯化爲百合。又地名。隋百泉縣,唐百文縣。又國名。【北史·百濟傳】百濟國,馬韓之屬,在遼東之東。又姓。百豐,列子弟子。又複姓。【風俗通】秦百里奚之後,其先虞人,家于百里,因氏焉。又【韻會】【正韻】莫白切,音陌。勵也。【左傳·僖二十八年】距躍三百,曲踴三百。【註】言每跳皆勉力爲之。又唐謂行杖人曰五百。【後漢·曹節傳註】五百字,本爲伍佰。伍,當也。佰,道也。使之導引,當道陌中,以驅除也。【續志】五百赤幘絳褠,卽今行鞭杖者,亦作伍佰。又叶伯各切,音博。【前漢·季布傳】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諾。【易林】營城洛邑,周公所作。世建三十,歷年八百。又叶畢吉切,音必。【歐陽修·潭園詩】一華聊一醉,盡醉猶須百。而我病不㱃,對花空嘆息。◎ 尺的意思
【寅集上 • 尸】尺·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1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昌石切,音赤。【說文】十寸也。人手郤十分動衇爲寸口,十寸爲尺,規矩事也。从尸从乙。乙所識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體爲法。【家語】布指知尺,舒肱知尋。【前漢·律歷志】度量衡皆起於黃鐘之律,一黍爲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蔡邕·獨斷】夏十寸爲尺,殷九寸爲尺,周八寸爲尺。【周禮·司市】疏置丈尺於絹布之肆。又大尺曰施。【管子·地員篇】其施五尺。【註】施音遺,大尺之名。又【小爾雅】五尺謂之墨。【周語】不過墨丈尋常之閒。【註】五尺爲墨,倍墨爲丈。今木工各用五尺以成宮室,其名爲墨,則墨者工師之五尺也。又【唐輦下歲時記】二月朔日爲中和節,賜大臣戚里尺,謂之裁度民閒。又法三尺,謂以三尺竹書寫法律,故俗謂舞文爲弁髦三尺。今以三尺爲具,非也。又叶昌約切,音綽。【詩·魯頌】是尋是尺。叶下作若。【韻會】通作赤。
总述:诗句突兀便高三百尺出自《送僧澄观》。作者是唐朝诗人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