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沟水浸平沙

诗句
沟水浸平沙
拼音
 gōu shuǐ jìn píng shā
平仄
平仄仄平平
韵脚
下平六麻
上一句
离亭隐乔树
下一句
左尉才何屈

「沟水浸平沙」出自:《送丰城王少府》

愁结乱如麻,长天照落霞。离亭隐乔树,沟水浸平沙
左尉才何屈,东关望渐赊。行看转牛斗,持此报张华。

「沟水浸平沙」作者:

杨炯(650─约695),初唐著名诗人。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二十七岁应制举,补校书郎。高宗永隆二年(681)充崇文馆学士,迁太子詹事司直。他恃才傲物,因讥刺朝士的矫饰作风而遭人忌恨,武后时遭谗被贬为梓州司法参…

「沟水浸平沙」辞典释义

◎ 沟的意思

【巳集上 • 水】沟·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4

【篇韻】古侯切,音勾。水聲。
(溝)【唐韻】古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侯切,音鉤。【說文】水瀆,廣四尺,深四尺。【釋名】田閒之水曰溝。溝,搆也。縱橫相交搆也。【周禮·地官】遂人十夫有溝。
【爾雅·釋水】水註谷曰溝。
溝池,城塹也。【禮·禮運】城郭溝池以爲固。
汗溝,馬中脊也。【齊民要術】相馬法,汗溝欲其深。
【集韻】古項切,音講。與港同。水分流也。詳港字註。
【韻補】叶斤於切,音居。【焦氏·易林】馬驚破車,王孫墜溝,身死魂去,離其室廬。

◎ 水的意思

【巳集上 • 水】水·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0

【唐韻】【正韻】式軌切【集韻】【韻會】數軌切,稅上聲。【說文】準也。北方之行,象衆水流,中有微陽之氣也。【徐鉉曰】衆屈爲水,至柔,能攻堅,故一其內也。【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濡也。【書·洪範】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潤下。【正義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體,水最微,爲一。火漸著,爲二。木形實,爲三。金體固,爲四。土質大,爲五。【易·乾卦】水流濕。【說卦】坎爲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訓】積隂之寒氣爲水。
六飮之一。【周禮·天官】漿人掌共王之六飮,水漿醴涼醫酏。
【禮·玉藻】五飮:上水、漿、酒、醴、酏。【註】上水,水爲上,餘次之。
【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水曰淸滌。
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註】鑒,鏡屬,取水者。世謂之方諸。
官名。【左傳·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
【前漢·律歷志】五聲,羽爲水。
天水,郡名,漢武帝所置。
中水,縣名,屬涿郡。應劭曰:易二水之中。見【前漢·地理志】。
黑水,國名,卽韐。
露爲上池水。【史記·扁鵲傳】飮是以上池之水。【註】上池水,謂水未至地,蓋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藥。
姓。
【韻補】叶式類切,音墜。【劉楨·魯都賦】蘋藻漂於陽侯,芙蓉出於渚際。奮紅葩之熩熩,逸景燭於崖水。
叶呼委切,音毀。【李白·游高淳丹陽湖詩】龜游蓮葉上,鳥宿蘆花裏。少女棹輕舟,歌聲逐流水。
【韻補】音準。引《白虎通》水之爲言準也。○按準乃水之義,非水之音。蓋沿《周禮·考工記》鄭註,準讀爲水而誤。今不從。

◎ 浸的意思

【巳集上 • 水】浸·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7

〔古文〕【唐韻】【集韻】【正韻】子鴆切,音祲。漬也。【詩·曹風】浸彼苞稂
潤也。【詩·小雅】浸彼稻田
漸也。【易·臨卦】剛浸而長。
沒也。【史記·趙世家】城不浸者三版。
涵也,沈也,澤之總名也。【莊子·逍遙遊】大浸稽天。【周禮·夏官·職方氏】揚州其浸五湖。
通作湛。【禮·內則】湛諸美酒。
【廣韻】七林切【集韻】千尋切,音侵。浸淫,漸漬也。【王褒·洞簫賦】浸淫叔子遠其類。或作濅寖。

◎ 平沙的意思

⒈  指广阔的沙原。

南朝 梁 何逊 《慈姥矶》诗:“野雁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唐 张仲素 《塞下曲》:“朔雪飘飘开 雁门,平沙歷乱转蓬根。”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桂林集句》词:“平沙细浪欲尽,陡起忽千寻。”

⒉  含沙量一般的沙地。对“轻沙”、“重沙”而言。

《清史稿·食货志一》:“河南 沙荒地三万三千餘顷。可垦者分三等:曰轻沙,曰平沙,曰重沙。”

总述:诗句沟水浸平沙出自《送丰城王少府》。作者是唐朝诗人杨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