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红旗照海压南荒

诗句
红旗照海压南荒
拼音
 hóng qí zhào hǎi yā nán huāng
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
下平七阳
下一句
征入中台作侍郎

「红旗照海压南荒」出自:《赠刑部马侍郎(马总,时副晋公东征)》

红旗照海压南荒,征入中台作侍郎。
暂从相公平小寇,便归天阙致时康。

「红旗照海压南荒」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藉昌黎(今河北通县),每自称昌黎韩愈,所以世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得罪当权者,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宪宗时,他随宰相裴度平…

「红旗照海压南荒」辞典释义

◎ 红旗的意思

⒈  古代用作军旗或用于仪仗队的红色旗。

南朝 梁 江淹 《齐太祖诔》:“縞鏑星流,红旗电结。”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捲出辕门。”
元 仇远 《赠金荪壁》诗:“黄纸红旗事已休,莫思入谷有鸣騶。”

⒉  红色的旗子。多用作革命的标志。

李季 《王贵与李香香》第二部一:“草堆上落火星大火烧,红旗一展穷人都红了。”
杜鹏程 《延安人》第一章:“﹝他俩﹞在红旗下面举手宣誓以后,不平常的生活开始了。”

⒊  竞赛中用以奖励优胜者的红色旗子。后即用以比喻先进的。

如:红旗单位。

◎ 照的意思

【巳集中 • 火】照·康熙筆画:13·部外筆画:9

【唐韻】之少切【集韻】【韻會】【正韻】之笑切,音詔。【說文】本作㷖。【增韻】明所燭也。【易·離卦】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書·泰誓】若日月之照臨。
【正字通】北齊劉縚兄弟,父名照,一生不作照字,惟依火旁作炤。【廣韻】同炤。【集韻】或省作昭。唐武后作曌。

◎ 海的意思

【巳集上 • 水】海·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7

【唐韻】【正韻】呼攺切【集韻】【韻會】許亥切,音醢。【說文】天池也。以納百川者。【釋名】海,晦也。主承穢濁水,黑如晦也。【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
環九州爲四海。【書·禹貢】四海會同。【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物產饒富爲陸海。【前漢·東方朔傳】所謂天下陸海之地。
天海,星名。【甘氏星經】天海十星,在壁西南。
州名。【廣韻】禹貢徐州之域,七國時屬楚,秦爲薛郡,漢爲東海郡。後魏爲海州。
【韻補】叶虎洧切,音喜。【詩·小雅】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飛隼,載飛載止。
叶火五切,音虎。【陸雲·陸丞相誄】靖共夙夜,匪寧匪處。經始綿綿,滂沱淮海。【集韻】或作。

◎ 压的意思

【丑集中 • 土】压·康熙筆画:17·部外筆画:14

【廣韻】烏甲切【集韻】【韻會】【正韻】乙甲切,音鴨。【說文】壞也,笮也,塞補也。一曰鎭壓。【唐書·柳仲郢傳】仲郢爲京兆尹,政號嚴明。爲河南尹,以寬惠爲政,或言不類京師時。仲郢曰:輦轂之下,彈壓爲先。郡邑之治,惠愛爲本。
【集韻】益涉切,音嬮。伏也,合也。
諾協切,音㘨。一指按也。
於豔切。通作厭。足也,疾惡也。【前漢·叔孫通傳】朕甚壓苦之。或作厭饜。

◎ 南的意思

【子集下 • 十】南·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7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那含切,音男。【說文】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徐曰】南方主化育,故曰主枝任也。【前漢·律歷志】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爲夏。【白虎通】八月之律,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
樂名。【詩·小雅】以雅以南。【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
姓。【韻會】魯大夫南遺。【宋書·律志】班左並馳,董南齊轡。
雙南,金也。【范仲淹金在鎔賦】英華旣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
【翻譯名義】合掌作禮曰和南。【淳化帖衞夫人書】衞和南。
【韻補】叶尼心切,音寧。【詩·邶風】遠送于南。沈重讀。【陸雲·喜霽賦】朱明啓,凱風自南,復火正之舊司,黜后土于重隂。

◎ 荒的意思

【申集上 • 艸】荒·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6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光切,音肓。【說文】蕪也。一曰草掩地也。【周語】田疇荒蕪。【韓詩外傳】四穀不升謂之荒。【爾雅·釋天】果不熟爲荒。
廢也。【書·蔡仲之命】無荒棄朕命。【傳】無廢棄我命。
大也。【詩·周頌】天作高山,大王荒之。【書·益稷】惟荒度土功。【傳】大治度水土之功。
【書·禹貢】五百里荒服。【爾雅·釋地】觚竹、北戸、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
掩也。【詩·周南】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空也。【吳語】荒成不盟。
蒙也。【禮·喪大記註】在旁曰帷,在上曰荒。
【集韻】同慌。【楚辭·哀郢】荒忽其焉極。
通肓。【史記·扁鵲列傳】搦髓腦揲荒。【註】荒,膏荒也。
地名。【水經注】荒谷東岸有冶父城。【梁元帝·覽賦】夕瞻荒谷之寺。
歲名。【爾雅·釋天】大歲在己曰大荒落。
姓,見【通志·氏族略】。

总述:诗句红旗照海压南荒出自《赠刑部马侍郎(马总,时副晋公东征)》。作者是唐朝诗人韩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