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若向湖边访幽拙

诗句
若向湖边访幽拙
拼音
 ruò xiàng hú biān fǎng yōu zhuō
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仄
韵脚
入声九屑
上一句
钟鼓声中与世疏
下一句
萧条四壁是闲居

「若向湖边访幽拙」出自:《赠会稽杨长官》

直钩终日竟无鱼,钟鼓声中与世疏。
若向湖边访幽拙,萧条四壁是闲居。

「若向湖边访幽拙」作者:

方干(?─约888),字雄飞。卒后,门人私谥玄英先生。新定(今浙江建德)人,一作睦州桐庐(今浙江桐庐县)人。貌陋而颇具诗才。宣宗时举进士不第,遂隐居镜湖。一生声名颇盛而功名不就,终身布衣,贫困潦倒而卒。工于律诗,多投赠应酬,流连光景之作。风…

「若向湖边访幽拙」辞典释义

◎ 若的意思

【申集上 • 艸】若·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5

〔古文〕【唐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正韻】日灼切,音弱。【說文】若,擇菜也。
【玉篇】杜若,香草。【楚辭·九歌】采芳洲兮杜若。【夢溪筆談】杜若,卽今之高良薑。
順也。【書·堯典】欽若昊天。【傳】敬順也。【詩·小雅】曾孫是若。
汝也。【儀禮·士昏禮】勗帥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晉語】晉文公謂勃鞮曰:爾爲惠公從余于渭濵,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如也。【書·盤庚】若網在綱。
乃也。【周語】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
語辭。【儀禮·士相見禮】君若降送之,則不敢顧。【疏】若者,不定之辭也。
【前漢·武帝紀】民年九十以上,爲復子若孫。【註】若者,豫及之辭也。
若若,垂貌。【前漢·石顯傳】印何纍纍綬若若耶。
【莊子·秋水篇】向若而歎。【註】若,海神。
歲名。【爾雅·釋天】太歲在丑曰赤奮若。
若木。【淮南子·地形訓】若木在建木西。【楚辭·天問】若華何光。【註】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
水名。【水經注】若水東南流,鮮水注之。
姓。【正字通】漢下邳相若章。
【廣韻】人者切,音惹。乾草也。
般若,梵語謂智慧也。【晉書·曇霍傳】霍持一錫杖,令人跪,曰:此是波若眼。
【韻會】浮屠所居,西域謂之蘭若。【柳宗元文】蘭若眞公。【註】官賜額者爲寺,私造者爲招提、蘭若。
人賒切,音婼。蜀地名。【前漢·地理志】若屬南郡,春秋傳作鄀。【唐韻古音】讀汝三略,尊相若,强弱相虜。古人讀若字爲汝,故傳記之文,多有以若爲汝者。《史記·項羽本紀》云:吾翁卽若翁,《漢書》云吾翁卽汝翁,此可據也。

◎ 向的意思

【丑集上 • 口】向·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3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許亮切,音蠁。【說文】北出牖也。从宀从口。【註】牖所以通人气,故从口。【玉篇】窻也。【詩·豳風】塞向墐戸。【傳】北出牖也。【疏】士虞禮註云:嚮、牖一名也。北爲寒之備,不塞南窻,故云北出牖也。【廣韻】嚮與向通用。【集韻】亦作。【正韻】亦作鄕。【禮·明堂位】刮楹達鄕。◎按明堂位註,鄕謂夾戸窻也。每室八窻,爲四達,則凡牖皆名鄕,不獨北出牖矣。
【廣韻】對也。【戰國策】西向事秦。【莊子·秋水篇】望洋向若而嘆。
或作嚮。【易·說卦】嚮明而治。亦作鄕。【禮·明堂位】南鄕而立。
【集韻】趣也。
【韻會】救也。
昔也。【莊子·寓言篇】若向也俯,而今也仰。亦通作鄕。【論語】鄕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式亮切,音餉。【廣韻】姓也。【左傳·成五年】諸侯謀復會宋公,使向爲人辭以子靈之難。【釋文】向,舒亮反。
【玉篇】地名。【詩·小雅】皇父孔聖,作都于向。【註】向在東都畿內,今孟州河陽縣。【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向。【註】軹縣西有地,名向上。【襄十一年】諸侯會于北林師于向。【註】在川長社縣東北。【後漢·郡國志】川郡有向鄕。
【集韻】國名。【春秋·隱二年】莒人入向。【註】向,小國也,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史記·褚少孫補三皇紀】怡向申莒,皆姜姓之後,漢爲縣。【前漢·地理志】沛郡向縣。【註】向,故國,姜姓,炎帝後。
【集韻】【正韻】許兩切,音嚮。【集韻】人字。【左傳·襄十一年】晉侯使叔肸告于諸侯。【註】叔肸,叔向也。【釋文】向,許文反。【前漢·法志】作叔嚮,顏師古:音許兩反。
【正韻】古文嚮字。註詳十六畫。

◎ 湖的意思

【巳集上 • 水】湖·康熙筆画:13·部外筆画:9

【唐韻】戸吳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音胡。【說文】大陂也。【周禮·夏官·職方氏】楊州,其浸五湖。【水經注】五湖,謂長塘湖,太湖,射貴湖,上湖,滆湖。
水名。【水經注】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
州名。【廣輿記】屬浙江,吳曰吳興,隋唐曰湖州,今爲湖州府。

◎ 边的意思

【酉集下 • 辵】边·康熙筆画:22·部外筆画:15

〔古文〕【集韻】【韻會】【正韻】眠切,音編。【玉篇】畔也,邊境也。【禮·玉藻】其在邊邑。【註】邊邑,九州邊鄙之邑。【左傳·成十三年】蕩搖我邊疆。
【正韻】旁近也。【前漢·高帝紀】齊邊楚。
側也。【禮·檀弓】齊衰不以邊坐。【疏】喪服宜敬,起坐宜正,不可著齊衰而偏坐也。
邊璋,半文飾也。【周禮·冬官考工記】邊璋七寸。
姓。周大夫邊伯之後。南唐有邊鎬。《說文》作。

◎ 访的意思

【酉集上 • 言】访·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4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敷亮切,妨去聲。【說文】汎謀曰訪。【徐曰】此言汎謀,謂廣問於人也。【爾雅·釋詁】謀也。【玉篇】問也。【書·洪範】王訪于箕子。【傳】謂就而問之也。【周禮·春官】受納訪以詔王聽治。【註】納謀于王也。
議也。【楚語】敎之令,使訪物官。【註】訪,議也。物事也。使議知百官之事也。
【增韻】及也,見也。【字彙】謁見也。
方也。【前漢·高五王傳】訪以呂氏,故幾亂天下。【註】訪,猶方也。【字彙補】與昉義同。
官名。【遼史·百官志】太宗會同三年,命于骨鄰爲採訪使。
姓。唐進士訪式。
【正字通】罔切,芳上聲。義同。字彙泥說文,孫愐敷亮切,槩讀作去聲,非是。
【篇海】別作。

◎ 幽的意思

【寅集下 • 幺】幽·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6

【唐韻】【集韻】於虯切【韻會】幺虯切【正韻】於尤切,音呦。【說文】幽隱也。【易·履卦】幽人貞吉。【疏】幽隱之人,守道貞吉。【禮·儒行】幽居而不淫。【疏】君子雖復隱處,常自修整不傾邪也。【後漢·章帝章和元年詔】光照六幽。【註】謂六合幽隱之處也。
【爾雅·釋詁】幽,微也。【疏】幽者,深微也。【史記·樂書】極幽而不隱。
【玉篇】幽,深遠也。【易·繫辭】无有遠近幽深。【疏】言易之告人,无問遠之與近,及幽邃深遠之處,皆告之也。【詩·小雅】幽幽南山。【註】幽幽,深遠也。
【玉篇】幽,不明。【正韻】幽,闇也。【書·舜典】黜陟幽明。【註】黜退其幽者,升進其明者。【禮·檀弓】望反諸幽,求諸鬼神之道也。【註】鬼神處幽闇。
【正韻】幽,囚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幽於縲紲。【楊惲報孫會宗書】身幽北闕。
州名。【書·舜典】肇十有二州。【傳】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爲幽州幷州。【爾雅·釋地】燕曰幽州。【疏】燕其氣深要,厥性剽疾,故曰幽。幽,要也。
地名。【左傳·莊十六年】同盟于幽。【註】幽,宋地。
國名。【山海經】大荒之中,有思幽之國,思士不妻,思女不夫。【註】言其人直思感而氣通,無配合而生子。
姓。【廣韻】出《姓苑》。
與黝通。【集韻】黝或作幽。【禮·玉藻】一命縕紱幽衡,再命赤紱幽衡。【註】幽,讀爲黝黑之黝。
叶於交切,音窔。【道藏歌】迴舞太空嶺,六氣運重幽。我際豈能窮,使爾終不彫。
【詩·小雅】隰桑有阿,其葉有幽。旣見君子,德音孔膠。【傳】幽,黑色。

◎ 拙的意思

【卯集中 • 手】拙·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5

〔古文〕䂐【唐韻】職悅切。【集韻】【韻會】【正韻】朱劣切,音梲。讀若專入聲。【說文】不巧也。【書·周官】作僞心勞日拙。【老子·道德經】大巧若拙。【戰國策】敎人而不能,則謂之拙。
【釋名】屈也。使物否屈,不爲用也。【史記·范睢傳】楚之鐵劒利,而倡優拙。

总述:诗句若向湖边访幽拙出自《赠会稽杨长官》。作者是唐朝诗人方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