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暗露晓风罗幕寒

诗句
暗露晓风罗幕寒
拼音
 àn lù xiǎo fēng luó mù hán
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
韵脚
上平十四寒
上一句
亭亭蜡泪香珠残
下一句
飘飖戟带俨相次

「暗露晓风罗幕寒」出自:《夜宴谣》

长钗坠发双蜻蜓,碧尽山斜开画屏。虬须公子五侯客,
一饮千钟如建瓴。鸾咽姹唱圆无节,眉敛湘烟袖回雪。
清夜恩情四座同,莫令沟水东西别。亭亭蜡泪香珠残,
暗露晓风罗幕寒。飘飖戟带俨相次,二十四枝龙画竿。
裂管萦弦共繁曲,芳樽细浪倾春醁.高楼客散杏花多,
脉脉新蟾如瞪目。

「暗露晓风罗幕寒」作者:

温庭筠(812?─870?)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彦博裔孙。富有天才,然恃才不羁,生活放浪,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因薄其有才无行得罪宰相令狐绹,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乏抑,终生不得志。大中十…

「暗露晓风罗幕寒」辞典释义

◎ 暗的意思

【辰集上 • 日】暗·康熙筆画:13·部外筆画:9

【唐韻】【集韻】【韻會】烏紺切。音闇。【說文】日無光也。【玉篇】不明也。
【博雅】深也。【揚雄·甘泉賦】稍暗暗而靚深。【註】暗暗,深空之貌。
【集韻】鄔感切,音黤。義同。
【韻補】叶伊甸切。【歐陽修·送胡學士詩】都門春漸動,柳色綠將暗。挂帆千里風,水闊江灩灩。

◎ 露的意思

【戌集中 • 雨】露·康熙筆画:20·部外筆画:12

【唐韻】洛故切【集韻】【韻會】【正韻】魯故切,音路。【說文】潤澤也。从雨路聲。【玉篇】天之津液,下所潤萬物也。【釋名】露,慮也。覆慮物也。【大戴禮】陽氣勝,則散爲雨露。【五經通義】和氣津凝爲露。【蔡邕·月令】露者,隂之液也。【白虎通】露者,霜之始。【禮·月令】孟秋,白露降。【詩·召南】厭浥行露。【箋】厭浥然濕,道中始有露,謂二月中嫁娶時也。
【小雅】英英白雲,露彼菅茅。【屈原·離騷】朝飮木蘭之墜露。【前漢·鼂錯傳】覆露萬民。【註】如淳曰:覆,䕃也。露,膏澤也。【春秋緯】武露布,文露沉。【註】甘露降其國,布散者,人尙武,沉重者,人尙文。
【玉篇】露,見也。【集韻】彰也。【禮·孔子閒居】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疏】露見而生。【左傳·襄三十一年】其暴露之。【戰國策】諸侯見齊之罷露。【註】在野曰露。
【左傳·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閼湫底,以露其體。【註】露,羸也。【疏】肌膚瘦,則骸骨露也。
【正字通】軍中捷書曰露布。【後漢·禮儀志】請驛馬露布。【文心雕龍】露布者,露版不封,布諸視聽。
臺名。【史記·孝文紀】常欲作露臺。
【史記·楚世家】蓽露藍縷。【註】服虔曰:蓽露,柴車素大輅也。【後漢·靈帝紀】得民家露車共乗之。
【揚子·方言】覆結或謂之承露。
【正字通】庫露,器名。【皮日休詩】襄陽作髹器,中有庫露眞。【註】玲瓏空虛,故曰庫露。今諺呼書格曰庫露格。
【前漢·董仲舒傳】玉杯蕃露。【註】皆其所著書名也。【字彙補】繁露,冕之繅旒也。董仲舒春秋繁露,程大昌演繁露,皆取此義。
露,書法也。【王愔·文字志】其阿那若濃露之。
【爾雅·釋草】蔠葵,繁露。【註】承露也,大莖小葉,華紫黃色。
【汲冢周書】渠叟以䶂犬。䶂犬者,露犬也。能飛,食虎豹。
白露、寒露,節名。見【後漢·律曆志】。
【詩·邶風】胡爲乎中露。【傳】中露,衞邑也。
姓。【廣韻】史記三皇紀,其後有州甫甘、許戲露、齊紀怡、向申呂,皆姜姓之後,爲諸侯。【魯語】以露堵父爲客。【風俗通】漢有上黨都尉露平。

◎ 晓的意思

【辰集上 • 日】晓·康熙筆画:16·部外筆画:12

【唐韻】呼皛切【集韻】【韻會】【正韻】馨鳥切,囂上聲。【說文】明也。【玉篇】曙也。
【揚子·方言】知也。【史記·西南夷傳】指曉南越。
【前漢·元后傳】末曉大將軍。【註】曉,猶白也。
【揚子·方言】遇也。
嬴也。
【博雅】說也。
快也。
【玉篇】慧也。

◎ 风的意思

【戌集下 • 風】风·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0

〔古文〕凬飌檒【唐韻】方戎切【集韻】方馮切【正韻】方中切,音楓。風以動萬物也。【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其名爲風。【河圖】風者,天地之使。【元命包】隂陽怒而爲風。【爾雅·釋天】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凉風,西風謂之泰風。【禮·樂記】八風從律而不姦。【疏】八方之風也。【史記·律書】東北方條風,立春至。東方明庶風,春分至。東南方淸明風,立夏至。南方景風,夏至至。西南方凉風,立秋至。西方閶闔風,秋分至。西北方不周風,立冬至。北方廣莫風,冬至至。【周禮·春官·保章氏】以十有二風,察天地之和命,乖別之妖祥。【註】十有二辰皆有風吹其律,以知和不。
【玉篇】散也。【易·繫辭】風以散之。
趨風,疾如風也。【左傳·成十六年】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見楚子必下免冑而趨風。
【玉篇】敎也。【書·畢命】彰善癉惡,樹之風聲。
【說命】四海之內,咸仰朕德,時乃風。【註】言天下仰我德,是汝之敎也。【詩·關雎序】風之始也。【箋】風是諸侯政敎也。
風俗。【禮·樂記】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疾名。【左傳·昭元年】風淫末疾。【註】末,四肢也。風爲緩急。
【廣韻】佚也。【書·費誓】馬牛其風。【傳】馬牛風佚。【疏】僖四年《左傳》云:惟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遠去也。
防風,國名。今湖州武康縣。
地名。寧風,齊地,見【左傳】。右扶風,見【漢書】。
官名。【前漢·地理志】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爲右扶風。
鳥名。【詩·秦風】鴥彼晨風。【爾雅·釋鳥】晨風,鸇。【疏】晨風,一名鸇,摯鳥也。郭云:鷂屬。
【晉書·輿服志】相風中道。【正字通】晉制,車駕出,相風居前。刻烏於竿上,名相風。
【述征記】長安南有臺,高十仞,立相風銅烏,遇風輒動。
草名。【西京雜記】懷風,苜蓿別名。一名光風。
姓。黃帝臣風后。
風胡,見【越絕書】。
【神異經】西方有披髮東走,一名狂,一名顚,一名狷,一名風。
【廣韻】方鳳切,音諷。【詩·關雎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曰風。【箋】風化。風刺,皆謂譬諭,不直言也。【釋文】下以風之。風,福鳳反。【註】風刺同。
叶分房切,音方。【楚辭·惜誓】涉丹水而馳騁兮,右大夏之遺風。黃鵠之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睹天地之圜方。
叶甫煩切,音蕃。【王粲詩】烈烈冬日,肅肅淒風。潛鱗在淵,歸鴈載軒。
叶閭承切。【後漢·馮衍顯志賦】摛道德之光輝兮,匡衰世之渺風。褒宋襄于泓谷兮,表季札于延陵。
叶孚金切,音分。【詩·邶風】絺兮綌兮,淒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大雅】吉甫作頌,穆如淸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楚辭·九章】乗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步余馬兮山臯,邸余車兮方林。【釋名】兗豫幷冀,橫口含脣言之,讀若分。靑徐,踧口開脣推氣言之,讀若方。風,放也,氣放散也。【第·毛詩古音考】風古與心林音淫爲韻,孚金切。或曰今太行之西,汾晉之閒讀風如分,猶存古音。【正韻】一東收風,十二侵闕,蓋未詳風古有分音也。【說文】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从虫凡聲。【趙古則曰】凡物露風則生蟲,故風从虫,凡諧聲。

◎ 罗的意思

【未集中 • 网】罗·康熙筆画:19·部外筆画:14

【廣韻】魯何切【集韻】【韻會】良何切【正韻】朗何切,音蘿。【說文】以絲罟鳥。古者芒氏初作羅。【爾雅·釋器】鳥罟謂之羅。【註】謂羅絡之。【詩·王風】雉離於羅。【周禮·夏官·羅氏】掌羅烏鳥。
【類篇】帛也。【釋名】羅文,疎羅也。【戰國策】下宮糅羅紈,曳綺縠。
【廣雅】羅,列也。【楚辭·九歌】羅生兮堂下。【註】羅列而生。
國名。【左傳·桓十二年】羅人欲伐之。【註】羅,熊姓國,在宜城縣西山中,後徙。
水名。【史記·屈原傳】遂自投汨羅。【註】汨水在羅,故曰汨羅。
新羅,東夷國名。【唐書·東夷傳】新羅,弁韓苗裔也,居漢樂浪地。
姓。【姓氏急就篇】羅氏,顓頊後,封于羅,今房州也。子孫以爲氏。
羅羅,獸名。【山海經】北海有獸,狀如虎,名曰羅羅。【駢雅】靑虎謂之羅羅。
菴羅,果名。【本草】梨之類,色黃,如鵝梨。
【集韻】鄰知切,音離。義同。
【集韻】郞佐切,音囉。邏或省作羅。巡也。

◎ 幕的意思

【寅集中 • 巾】幕·康熙筆画:14·部外筆画:11

【唐韻】慕各切【集韻】【韻會】【正韻】末各切,音莫。【說文】帷在上曰幕。【廣雅】帳也。【釋名】幕,絡也,在表之稱也。【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左傳·成十六年】楚子登巢車,以望晉軍,伯州犂侍于王後,王曰:張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徹幕矣。曰:將發命也。
【韻會】幕府。軍旅無常居,故以帳幕言之。通作莫。【史記·李牧傳】市租皆輸入莫府。【註】索隱曰:古者出征爲將帥,軍還則罷,理無常處,以幕帟爲府署,故曰幕府。【李廣傳】莫府省約文書籍事。【註】索隱曰:凡將軍謂之幕府者,蓋兵門合施帷帳,故稱幕府。古字通用,遂作莫耳。
【周禮·天官·幕人註】幕或在地,展於上也。【儀禮·聘禮】館人布幕于寢門外,官幣。【註】布幕以承幣。【疏】館人布幕於地,官幣於其上。
臂脛衣也。【釋名】留幕,冀州所名大褶至膝者也。留,牢也。幕,絡也。言牢絡在衣表也。【史記·蘇秦傳】當戰,則斬堅甲鐵幕。【註】謂以鐵爲臂脛之衣。
【類篇】覆食案亦曰幕。
【廣雅】粗幕庵也。
【廣雅】幕,覆也。【易·井卦】上六井收勿幕。【註】幕猶覆也。【疏】不自掩覆,與衆共之。
【爾雅·釋言】幕,暮也。【註】幕然暮夜也。
六幕。【前漢·禮樂志】紛紜六幕浮大海。【註】猶言六合也。
沙幕。【前漢·武帝紀】衞靑將六將軍絕幕。【註】幕,沙幕。臣瓚曰:沙土曰幕,直度曰絕。師古曰:幕者,今之突厥中磧耳。
縣名。【前漢·地理志】淸河郡繹幕縣,琅邪郡姑幕縣。
【廣韻】姓也。【姓譜】舜祖幕之後。【史記·世家】自幕至於瞽瞍。【註】鄭衆曰:幕,舜之先也。
【集韻】莫半切,音縵。平而無文曰幕。【前漢·西域傳】罽賔國錢爲騎馬,幕爲人面。【註】韋昭曰:幕,錢背也。
【韻補】蒙晡切,音模。【李陵·別蘇武歌】經萬里兮度沙幕,爲君將兮奮匈奴。
【正韻】莫狄切,音覓。【盧仝·思君吟】我心爲風兮淅淅,君身爲雲兮幕幕。

◎ 寒的意思

【寅集上 • 宀】寒·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9

〔古文〕【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音韓。【說文】東也。本作。从人在宀下,从茻薦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隸省作寒。【釋名】寒,捍也。捍,格也。【玉篇】冬時也。【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書·洪範】庶徴曰燠,曰寒。【傳】煥以長物,寒以成物。
司寒,水神。【左傳·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註】司寒,元冥,水神也。
【周語】火見而淸風戒寒。【荀悅·申鑒】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
窮窘也。【史記·范睢傳】范叔一寒至此哉。【宋史·同甫傳】畸人寒士皆賴之。
國名,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史記·夏本紀】伯明氏之讒子寒浞封國。
姓。漢博士寒朗。
叶胡田切,音賢。【楚辭·天問】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獸能言。
叶側鄰切,音眞。【歐陽修·答韓子華詩】俊乂沈下位,惡去善乃伸。家至與戸到,飽饑而衣寒。

总述:诗句暗露晓风罗幕寒出自《夜宴谣》。作者是唐朝诗人温庭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