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不与德相对
- 拼音
- bù yǔ dé xiāng duì
- 平仄
- 仄仄仄平仄
- 韵脚
- 去声十一队
- 上一句
- 服章岂不好
- 下一句
- 顾影听其声
「不与德相对」出自:《朝归》
顾影听其声,赪颜汗渐背。进乏犬鸡效,又不勇自退。
坐食取其肥,无堪等聋瞶.长风吹天墟,秋日万里晒。
抵暮但昏眠,不成歌慷慨。
「不与德相对」作者: 韩愈
「不与德相对」辞典释义
◎ 不的意思
【子集上 • 一】不·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3
〔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又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与的意思
【子集上 • 一】与·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3
【廣韻】【集韻】【正韻】同與。【說文】賜予也。一勺爲与。【六書正譌】寡則均,故从一勺。(與)〔古文〕【廣韻】弋諸切【正韻】弋渚切【集韻】【韻會】演女切,音予。【說文】黨與也。【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註】與,黨與也。【管子·八觀篇】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又【廣韻】善也。【禮·禮運】諸侯以禮相與。又【增韻】及也。【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許也,從也。【論語】吾與點也。【管子·形勢解】鬼神助之,天地與之。又待也。【論語】歲不我與。又【博雅】如也。【前漢·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註】師古曰:與,如也。【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又施予也。【禮·曲禮】與人者,不問其所欲。【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註】與,謂予人物也。又助也。【戰國策】吾將深入吳軍,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與大心者也。【註】與,猶助也。又類也。【周語】夫禮之立,成者爲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註】與,類也,威儀少比類也。又以也。【詩·召南】之子歸,不我與。【朱註】與,猶以也,以謂挾己而偕行也。又和也。【戰國策】內不與,外敵不可拒。【註】猶亂,與猶和也。又用也。【詩·唐風】人之爲言,苟亦無與。【傳】無與,弗用也。又數也。【禮·曲禮】生與來日。【註】與,猶數也。又語辭。【禮·表記】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又容與,閑適貌。【莊子·人閒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註】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史記·司馬相如傳】楚王乃弭節,裴回翱翔容與。【註】索隱曰:言自得。又【正字通】大與,官名,主爵祿之官。又不與,國名。【山海經】有不與之國,烈姓黍食。又姓。又【廣韻】羊洳切【集韻】【韻會】【正韻】羊茹切,音豫。參與也。【正韻】干也。【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周禮·冬官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又縣名。【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以中涓從,將擊胡陵方與。【註】索隱曰:地理志,二縣皆屬山陽。正義曰:與,音預。又【正字通】疑慮未決也。通作豫。【前漢·昌邑王傳】楊敞猶與無決。又【陳湯傳】士卒猶與。通作豫。又【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音余。語辭。【論語】其爲仁之本與。【禮·檀弓】曾子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疏】微,無也。與,語助。又【詩·小雅】我黍與與,我稷翼翼。【箋】與與,翼翼,蕃廡貌。又【論語】與與如也。【註】威儀中適貌。又舒也。【前漢·禮樂志】朱明盛長,旉與萬物。【註】師古曰:敷與,言開舒也。與,弋於反。又人名。【書·舜典】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傳】殳斨,伯與,二臣名。【釋文】與,音餘。又山名。同輿。【山海經】敦與之山。【註】按名勝志作敦輿山。【又】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註】與或作輿。又【集韻】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說文与訓賜予也,一勺爲与。與訓黨與也。今俗與字通作与。◎ 德的意思
【寅集下 • 彳】德·康熙筆画:15·部外筆画:12
【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登入聲。【廣韻】德行也。【集韻】德行之得也。【正韻】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易·乾卦】君子進德修業。【詩·大雅】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書·臯陶謨】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而廉,剛而塞,彊而義。又【洪範】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周禮·地官】六德:知、仁、聖、義、中、和。又【玉篇】德,惠也。【書·盤庚】施實德于民。【詩·小雅】旣飽以德。又善敎也。【禮·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註】德謂善敎。又感恩曰德。【左傳·成三年】王曰:然則德我乎。【疏】德加於彼,彼荷其恩,故謂荷恩爲德。【後漢·樊曄傳】光武微時,曄餽餌一笥,帝德之不忘。又【韻會】四時旺氣也。【禮·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又【諡法】綏柔士民,諫爭不威,執義揚善,曰德。又【說文】升也。又【玉篇】福也。又星名。【前漢·郊祀志】望氣王朔言,後獨見塡星出如瓜。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德星云。【註】德星,旣填星也。又【韻會】亦作悳。【前漢·賈誼傳】悳至渥也。又州名。【廣韻】秦爲齊郡地,漢爲平原郡。武德初爲德州,因德安縣以名之。又叶都木切,音篤。【謝惠連·雪賦】曹風以麻衣比色,楚謠以幽蘭儷曲。盈尺則呈瑞於豐年,袤丈則表沴於隂德。又叶得各切,當入聲。【易林】酒爲歡伯,除憂來樂,福善入門,與君相索,使我有德。◎ 相对的意思
⒈ 面对面;相向。
引《仪礼·士昏礼》:“妇乘以几,从者二人,坐持几相对。”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父子男女相对踞蹲。”
唐 元稹 《与李十一夜饮》诗:“寒夜灯前赖酒壶,与君相对兴犹孤。”
宋 李师中 《菩萨蛮》词:“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
茅盾 《色盲》五:“不敢冒昧,不好意思冒昧:这是他和可爱的女子相对时常常感得的本能上的拘束。”⒉ 相符;相称。
引唐 韩愈 《朝归》诗:“服章岂不好?不与德相对。”
《红楼梦》第三二回:“况且他活的时候儿也穿过我的旧衣裳,身量也相对。”⒊ 两相对应或对立。
引《史记·太史公自序》“其在 周,程伯休甫 其后也” 唐 司马贞 索隐:“今总称 伯林甫 是 重 黎 之后者,凡言地则举天,称 黎 则兼 重,自是相对之文。”
宋 张载 《正蒙·太和》:“反者,屈伸聚散相对之谓。”
丁玲 《母亲》三:“无论什么事,她们都有两个相对的意见。”⒋ 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或变化(跟“绝对”相对)。
引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以变化相对言之,既能变而为大毒,岂不能变而为大善?既能变而杀人,则宜有能生人之理。”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一:“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不平衡,矛盾,斗争,发展,是绝对的,而平衡,静止,是相对的。所谓相对,就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徐迟 《向着二十一世纪》:“它们虽是相对的纪元,却通向绝对的未来。”⒌ 比较的。
引田汉 《回春之曲》第一幕:“那时候是世界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候嘛。”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六:“特别是孩子剧团,在他的指导之下加强了内部学习,而在巡回工作中也获得了相对的自由。”
总述:诗句不与德相对出自《朝归》。作者是唐朝诗人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