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终朝理乱丝

诗句
终朝理乱丝
拼音
 zhōng cháo lǐ luàn sī
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脚
上平四支
上一句
到郡方逾月
下一句
宾朋未及宴

「终朝理乱丝」出自:《始至郡》

湓城古雄郡,横江千里驰。高树上迢递,峻堞绕欹危。
井邑烟火晚,郊原草树滋。洪流荡北阯,崇岭郁南圻。
斯民本乐生,逃逝竟何为。旱岁属荒歉,旧逋积如坻。
到郡方逾月,终朝理乱丝。宾朋未及宴,简牍已云疲。
昔贤播高风,得守愧无施。岂待干戈戢,且愿抚惸嫠。

「终朝理乱丝」作者:

韦应物(737─791?),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早年充当唐玄宗的侍卫,狂放不羁,后来折节读书,应举成进士,任过洛阳丞。曾一度辞官闲居,德宗时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后人称他「韦江州」或「韦苏州」。又因曾任左司郎中,也有「韦左司…

「终朝理乱丝」辞典释义

◎ 终朝的意思

⒈  早晨。

《诗·小雅·采绿》:“终朝采緑,不盈一匊。”
毛 传:“自旦及食时为终朝。”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楚子 将围 宋,使 子文 治兵於 睽,终朝而毕,不戮一人。”

⒉  整天。

晋 陆机 《答张悛》诗:“终朝理文案,薄暮不遑瞑。”
唐 杜甫 《冬日有怀李白》诗:“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清 李渔 《奈何天·巧怖》:“愿相同,终朝不离。”

◎ 理的意思

【午集上 • 玉】理·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7

【唐韻】良止切【集韻】【韻會】兩耳切【正韻】良以切,音里。【說文】治玉也。【徐曰】物之脈理,惟玉最密,故从玉。【淮南子·覽冥訓】夏桀之時,金積折廉,璧襲無理。【註】用之煩數,皆鈍而無文。
【說文徐註】治玉治民皆曰理。【書·周官】論道經邦,燮理隂陽。【前漢·循吏傳】政平訟理。
【玉篇】正也。【左傳·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註】理,正也。
【玉篇】道也。【廣韻】義理。【易·繫辭】易而天下之理得矣。【史記·平原君傳】謂公孫龍曰:公無復與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勝於辭,公辭勝於理,辭勝於理,終必受詘。【皇極經世】天下之數出於理,違理則入於術,世人以數而入於術,故失於理也。
性也。【禮·樂記】天理滅矣。【註】理,猶性也。
條理也。【易·繫辭】俯以察於地理。【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
【說卦】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禮·中庸】文理密察。【朱註】理,條理也。
【禮·樂記】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註】理,容貌之進止也。
【玉篇】文也。【前漢·周勃傳】縱理入口。【唐書·太宗紀】本心不正,則脈理皆斜。
【增韻】膚肉之閒爲湊理,以其有脈理也。【禮·內則】薄切之,必絕其理。【杜甫詩】肌理細膩骨肉勻。
分也。【禮·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註】理,分也。【釋文】分,扶問反。
賴也。【孟子】大不理於口。
【廣韻】料理。【晉書·桓冲傳】冲謂徽之曰:在府日久,當相料理。
【韻會】治獄官曰理。【禮·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傷,察創視折。【註】理,治獄官也。【史記·循吏傳】李離者,晉文公之理也。
媒也。【屈原·離騷】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爲理。【註】使古賢蹇修而爲媒理也。五臣云:令蹇脩爲媒,以通辭理。
姓。【五音集韻】臯陶爲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
紙名。【博物志】南海以海苔爲紙,其理倒側,故名側理。
【正字通】大理,古滇夷國名。自唐始通中國,歷蒙趙楊段四姓,俱僭稱帝。至元始臣服中國,稱總管,及明而亡,改爲大理府,屬雲南。
與李通。【左傳·昭十三年】行理之命。【註】使人也。【周語】行理以節逆之。賈逵註小行人也。孔晁註亦作李。【前漢·天文志】騎官左角曰理。【史記·天官書】作李。

◎ 乱丝的意思

⒈  紊乱的丝。常以比喻纷乱无绪的事物。

《管子·枢言》:“纷纷乎若乱丝。”
汉 王充 《论衡·案书》:“孰与剖破浑沌,解决乱丝。”
唐 韦应物 《始至郡》诗:“到郡方逾月终朝理乱丝。”
清 黄宗羲 《明儒学案·发凡》:“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

⒉  喻指散乱的头发。

唐 王建 《旧宫人》诗:“先帝旧宫宫女在,乱丝犹掛凤凰釵。”

总述:诗句终朝理乱丝出自《始至郡》。作者是唐朝诗人韦应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