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槐柳渐萧疏

诗句
槐柳渐萧疏
拼音
 huái liǔ jiàn xiāo shū
平仄
平仄仄平平
韵脚
上平六鱼、去声六御
上一句
逸客登楼待
下一句
闲门少光彩

「槐柳渐萧疏」出自:《和乐天秋凉闲卧》

暑退人体轻,雨馀天色改。荷珠贯索断,竹粉残妆在。
高僧扫室请,逸客登楼待。槐柳渐萧疏,闲门少光彩。

「槐柳渐萧疏」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

「槐柳渐萧疏」辞典释义

◎ 槐的意思

【辰集中 • 木】槐·康熙筆画:14·部外筆画:10

【唐韻】戸乖切【集韻】【韻會】乎乖切,音懷。【說文】木也。【周禮·秋官】面三槐三公位焉。【註】槐之言懷也。懷來遠人於此,欲與之謀。【爾雅·釋木】櫰槐,大葉而黑,守宮槐葉晝聶宵炕。【藝文類聚】槐,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更旬而始規,二旬而葉成。
【春秋·說題辭】槐者,虛星之精。
【周禮·夏官·司爟註】秋取槐檀之火。
槐里,地名。【前漢·地理志】屬右扶風。
水名。【山海經】敦與之山,槐水出焉。
孟槐,獸名。【山海經】譙明之山有獸,狀如貆,赤毫,曰孟槐。
姓。【統譜】望出廣漢。唐槐承榮、槐公儉。
【集韻】【韻會】胡隈切【正韻】胡瑰切,音回。【說文】守宮也。【春秋元命苞】樹槐,聽訟其下。【註】槐之言歸也,情見歸實也。
【韻會】桃槐,西域國名。
琅槐,千乘郡縣名。

◎ 柳的意思

【辰集中 • 木】柳·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5

〔古文〕丣【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力九切,留上聲。【說文】小楊也。本作桺。从木丣聲。【埤雅】柔脆易生,與楊同類。縱橫顚倒植之皆生。
柳谷,日入處。【書·堯典】宅西曰昧谷。徐廣云:柳谷。【宋祁筆記】古文卯本柳字,後借爲辰卯之卯。北本別字,後借爲西北之北。虞翻笑鄭元不識古文,以卯爲昧,訓北曰:北,猶別也。
星名。【爾雅·釋天】咮謂之柳。
車也。服虔曰:東郡謂廣轍車爲柳。李奇曰:大牛車爲柳。鄧展曰:喪車爲柳。
【爾雅·釋樂】宮謂之重,商謂之敏,角謂之經,徵謂之迭,羽謂之柳。
侯國名。【前漢·地理志】屬渤海郡。
姓。【姓譜】魯子展之後,食邑于柳,遂以爲氏。○按楊柳一物二種,《毛詩》分而言之者,《齊風》折柳樊圃,《陳風》東門之楊是也。合而言之者,《小雅》楊柳依依是也。《本草》云:楊枝硬而揚起,故謂之楊。柳枝弱而垂流,故謂之柳。《正字通》據古詩南楊北有柳分爲二,非。

◎ 渐的意思

【巳集上 • 水】渐·康熙筆画:15·部外筆画:11

【唐韻】慈冉切【集韻】【韻會】疾染切【正韻】秦冉切,上聲。水名。【說文】水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
漸次也,進也,稍也,事之端先覩之始也。【易·漸卦正義】漸者,不速之名。凡物有變移,徐而不速,謂之漸。
通作蔪。【書·禹貢】草木漸包。【釋文】如字,本又作蔪。【字林】才冉反,草之相包裹也。
【集韻】鋤銜切,音鑱。與巉通。高也。或作嶄。【詩·小雅】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側銜切,音。流貌。【楚辭·九章】涕漸漸兮。
【廣韻】子廉切【集韻】【韻會】【正韻】將廉切,音尖。流入也。【書·禹貢】東漸于海。
漬也,濕也。【詩·衞風】漸車帷裳。
浸也,染也。【前漢·董仲舒傳】漸民以仁。
臺名。【水經注】太液池中有漸臺,三十丈。
星名。【甘氏星經】漸臺四星,屬織女東足。
【集韻】子艷切,音。漸洳,溼貌也。
之列切,音折。同浙。江名。
【類篇】慈鹽切,音潛。涉水也。與潛通。【書·洪範】沉潛剛克。【左傳】【史記】皆作沉漸。

◎ 萧疏的意思

⒈  亦作“萧疎”。

⒉  稀疏;稀少。

唐 唐彦谦 《秋霁夜吟寄友人》:“槐柳萧疏溽暑收金商频伏火西流。”
元 张可久 《折桂令·读史有感》曲之一:“説到知音,自古无多,白髮萧疎,青灯寂寞,老子婆娑。”
清 黄遵宪 《人境庐杂诗》之八:“杨 梁 诸子好,踪跡亦萧疏。”
艾芜 《荣归》:“枯藤缠绕的篱落间,黄叶萧疏的林木下,都有二三野犬,在争扯残馀的尸体。”

⒊  寂寞;凄凉。

唐 杜牧 《八六子》词:“辞恩久归 长信,凤帐萧疏,椒殿閒扃。”
宋 张孝祥 《鹊桥仙·戏赠吴伯承侍儿》词:“野堂 从此不萧疏,问何日,尊前唤客。”
元 宋方壶 《斗鹌鹑·送别》套曲:“欢笑地不堪举目,回首处景物萧疎。”
《红楼梦》第八一回:“宝玉 走到 沁芳亭,但见萧疏景象,人去房空。”
毛泽东 《送瘟神》诗之一:“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⒋  萧条;不景气。

宋 陆游 《行在春晚有怀故隐》诗:“旧人零落北音少,市肆萧疏民力殫。”
明 吾丘瑞 《运甓记·翦发延宾》:“英雄困尘土,奈生计萧疎,功名艰阻,忠谋未吐。”

⒌  洒脱;自然不拘束。

明 刘崧 《题余仲扬画山水图为余自安赋》诗:“金华 山人 余仲扬,笔墨萧疏开老苍。”
清 李渔 《凰求凤·媒间》:“仪容细观今胜初,喜风韵萧疎。”
柳亚子 《<燕子龛遗诗>序》:“﹝ 苏曼殊 ﹞又善画,萧疏淡远,似不食人间烟火物。”

⒍  清丽。

唐 吴融 《书怀》诗:“傍巖依树结簷楹,夏物萧疎景更清。”
宋 司马光 《夏日过陈秀才园林》诗:“槿花篱落围丛竹,风日萧疎满园緑。”
清 方文 《石臼湖访邢孟贞》诗之二:“风俗既淳美,山川亦萧疎。”

⒎  空虚。

元 汤式 《天香引·中秋戏题》曲:“今年旅邸中秋,囊篋萧疎,典却 吴 钩。”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九:“身为名将,手握重兵,一旦弃去之,缾鉢萧疏,野衲不若。”

总述:诗句槐柳渐萧疏出自《和乐天秋凉闲卧》。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