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逶迤白雾昏
- 拼音
- wēi yí bái wù hūn
- 平仄
- 平平仄仄平
- 韵脚
- 上平十三元
- 上一句
- 恍惚寒山暮
- 下一句
- 山虚风落石
「逶迤白雾昏」出自:《西阁夜》
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逶迤白雾昏」作者: 杜甫
「逶迤白雾昏」辞典释义
◎ 逶迤的意思
⒈ 亦作“逶迆”。亦作“逶蛇”。
⒉ 曲折绵延貌。
引《淮南子·泰族训》:“河以逶蛇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
《文选·扬雄<甘泉赋>》:“梁 弱水 之濎濙兮,躡 不周 之逶迆。”
李善 注:“迆,音移。”
吕向 注:“透迆,长曲貌。”
迆,一本作“蛇”。 唐 卢纶 《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诗:“杂花飞尽柳阴阴,官路逶迤緑草深。”
《水浒传》第七二回:“逶迤按 吴 楚 之邦,延亘接 齐 鲁 之境。”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蛇山 逶迆东去。”
毛泽东 《长征》诗:“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 磅礴走泥丸。”⒊ 曲折行进貌。
引《楚辞·远游》:“方螭虫象并出进兮,形蟉虬而逶蛇。”
蛇,一本作“迤”。 《史记·蒙恬列传》:“於是渡 河,据 阳山,逶蛇而北。”
宋 王安石 《阴山画虎图》诗:“逶迤一虎出马前,白羽横穿更人立。”
《红楼梦》第二六回:“这里 贾芸 随着 坠儿 逶迤来至 怡红院 中。”
朱德 《寄东北诸将》诗:“南人北去自逶迤,远戍 辽阳 入岭陂。”⒋ 游移徘徊貌,徐行貌。
引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俛仰遵贵之颜,逶迆势利之间。”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舟凝滞於水滨,车逶迤於山侧。”
迤,一本作“迟”。 唐 卢照邻 《登封大酺歌》之三:“翠凤逶迤登介丘,仙鹤徘徊天上游。”
唐 徐凝 《浙东故孟尚书种柳》诗:“孟 家种柳东城去,临水逶迤思故人。”⒌ 舒展自如貌。
引《楚辞·远游》:“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逶蛇。”
王夫之 通释:“逶蛇,音威夷,曲折自如貌。”
《汉书·礼乐志》:“票然逝,旗逶蛇。”
颜师古 注:“逶蛇,旗貌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九:“芳树垂緑叶,青云自逶迤。”
唐 杜甫 《九日寄岑参》诗:“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⒍ 顺应自得之貌。参见“逶迤退食”。
引《隶释·汉费凤别碑》:“汉安 二年, 吴郡 太守 东海 郭君,以君有逶虵之节,自公之操,年卅一举孝廉,拜郎中,除 陈国 新平。”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各装美貌逞逶迤,尽出玉颜夸艷态。”
唐 杜甫 《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诗:“掌中琥珀钟,行酒双逶迤。”
仇兆鳌 注:“双逶迤,指送酒佳人。”⒎ 形容歌声婉转。
引南朝 梁 范静 妻 沉氏 《当垆曲》:“逶迤飞尘唱,宛转遶梁声。”
⒏ 形容舞姿、体态优美。
引《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振华袂以逶迤,若游龙之登云。”
三国 魏 曹丕 《临涡赋》:“鱼頡頏兮鸟逶迤,雌雄鸣兮声相和。”⒐ 指隐微曲折。
引《后汉书·荀爽传论》:“及后潜图 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
李贤 注:“逶迤,曲也。”⒑ 指曲折的情节。
引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篇:“然选事则新颖,行文则逶迤,固仍以传奇为骨者也。”
⒒ 指曲折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得志。
引唐 白居易 《哭崔常侍晦叔》诗:“逶迤二十年,与世同浮沉。”
宋 苏轼 《次韵子由送陈侗知陕州》:“世俗自无常, 徐公 故逶迤。”
宋 苏辙 《送陈侗同年知陕府》诗:“丈夫志四方,所遇常逶迤。”⒓ 衰败貌。
引唐 陈子昂 《修竹篇》诗序:“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頽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唐 韩愈 《谢自然诗》:“逶迤不復振,后世恣欺谩。”◎ 白的意思
【午集中 • 白】白·康熙筆画:5·部外筆画:0
〔古文〕【唐韻】旁陌切【集韻】【韻會】【正韻】薄陌切,音帛。【說文】西方色也。隂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隂數也。【釋名】啓也。如水啓時色也。【爾雅·釋天】秋爲白藏。【疏】秋之氣和,則色白而收藏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書繪之事,西方謂之白。【書·禹貢】冀州,厥土惟白壤。靑州,厥土白墳。
又【禮·檀弓】殷人尚白。又【增韻】素也。潔也。【易·賁卦】白賁无咎。【註】其質素,不勞文飾也。又【說卦】巽爲白。【疏】風吹去塵,故潔白也。又明也。【禮·曾子問】當室之白。【註】謂西北隅得戸明者也。【荀子·正名篇】說不行,則白道而冥窮。【註】白道,謂明道也。【前漢·谷永傳】反除白罪。【註】罪之明白者,皆反而除之。又白屋,以茅覆屋也。【前漢·蕭望之傳】恐非周公相成王致白屋之意。又白衣,給官府趨走者。【前漢·兩龔傳】聞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又白徒,猶白身。【管子·乘馬篇】白徒三十人奉車兩。又白丁。【北史·李敏傳】周宣帝謂樂平公主曰:敏何官。對曰:一白丁耳。又白民。【魏書·食貨志】莊帝班入粟之制,白民輸五百石,聽依第出身。又白著。【唐書·劉晏傳】稅外橫取謂之白著。【春明退朝錄】世人謂酒酣爲白著。言刻薄之後人必顚沛,酩酊如飲者之著也。又【禮·玉藻】君衣狐白裘。【註】以狐之白毛皮爲裘也。又【爾雅·釋器】白金謂之銀。又【唐書·食貨志】隋末行五銖白錢。又【前漢·法志】罪人爲白粲。【註】坐擇米使正白,三歲也。又【古今注】白筆,古珥筆,示君子有文武之備焉。又【字學淵源】飛白書,蔡邕見施堊帚而作。又星名。【博雅】太白謂之長庚。又旗名。【禮·明堂位】殷之大白。又罰爵名。【說苑】魏文侯與大夫飲,使公乘不仁爲觴政,曰:飲不釂者,浮以大白。又酒名。【禮·內則】酒淸白。【註】白事酒,昔酒也。色皆白,故以白名之。又稻曰白,黍曰黑。【周禮·天官·籩人】其實䵄蕡白黑。又馬名。【詩·秦風】有馬白顚。【疏】額有白毛,今之戴星馬也。又猛獸名。【汲冢周書】義渠以茲白。【註】茲白,一名駁,能食虎豹。又蟲名。【爾雅·釋蟲】蟫白魚。【註】衣書中蟲也。又【大戴禮】白鳥者,謂蚊蚋也。又草名。【前漢·西域傳】鄴善國多白草。又三白,正月雪也。【西北農諺】要宜麥,見三白。又五白,簙簺五木也。【宋玉·招魂】成梟而牟,呼五白些。又梵言一年爲一白。【傳燈錄】我止林閒,已經九白。又山名。【後漢·耿恭傳】竇固前擊白山,功冠三軍。【註】冬夏有雪,故名白山。【金史·禮志】有司言,長白山在興王之地,禮合尊崇。又水名。【桑欽水經】白水出朝陽縣西。又州名。【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置白州,因博白溪而名。又海外有白民國。見【山海經】。又白狄,狄別名。見【春秋·成九年】。又戎類有六,一曰老白。見【風俗通】。又姓。黃帝後。【左傳】秦大夫白乙丙。又複姓。【史記·秦本紀】白冥氏,秦族。【潛夫論】吉白氏,莘姓後。又白楊提,代北三字姓。又【諡法】外內貞復曰白。又【玉篇】告語也。【正字通】下告上曰稟白。同輩述事義亦曰白。【前漢·高帝紀】上令周昌選趙壯士可令將者,白見四人。【後漢·鍾皓傳】鍾瑾常以李膺言白皓。又【唐書·宦者傳】宣宗時,諸道歲進閹兒,號私白。○按《說文》入聲有白部,去聲自部內亦載白字。在自部內者讀疾二切,曰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詞言之氣从鼻出,與口相助也。是告語之白讀自,西方之白讀帛,音義各別。許氏分爲二部。《玉篇》合而爲一,今从之。又【集韻】步化切,音杷。亦西方色也。又博陌切。與伯同。長也。一曰爵名。亦姓。【印藪】有白鸞氏。【註】卽伯字。又叶旁各切,音薄。【詩·小雅】裳裳者華,或黃或白。我覯之子,乘其四駱。又叶房密切,音弼。【蘇軾·寒食雨詩】暗中偸負去,夜半眞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古文自。疾二切。◎ 雾的意思
【戌集中 • 雨】雾·康熙筆画:19·部外筆画:11
【廣韻】【韻會】亡遇切,音務。【爾雅·釋天】地氣發,天不應,曰霧。霧謂之晦。【註】言晦冥。【釋名】霧,冒也,氣蒙亂覆冒物也。【廣韻】元命包曰:隂陽亂爲霧。【禮·月令】氛霧冥冥。【玉篇】本作霿。【廣韻】同霚。【集韻】同雺。
又【集韻】謨蓬切,音蒙。又蒙弄切,音幪。又莫鳳切,音夢。義同。◎ 昏的意思
【辰集上 • 日】昏·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4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昆切,音閽。【說文】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聲。【爾雅·釋詁】昏,代也。【註】代,明也。【疏】日入後二刻半爲昏,昏來則明往,故云代明。【釋名】昏,損也,陽精損減也。【周禮·秋官·司寤氏註】日入三刻爲昏,不盡三刻爲明。【淮南子·天文訓】日至虞淵,是謂黃昏。至於蒙谷,是謂定昏。
又【詩·邶風】宴爾新昏。【儀禮·士昏禮註】士娶妻之禮,以昏爲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陽往而隂來,日入三商爲昏。又【左傳·昭二十五年】昏媾、姻亞。【註】妻父曰昏,重昏爲媾,婚父曰姻,兩婿相謂曰亞。又【書·益稷】下民昏墊。【傳】昏瞀墊溺。又【書·盤庚】不昏作勞。【傳】昏,彊也。又【書·牧誓】昏棄厥肆祀弗答。【傳】昏,亂也。【疏】昏閽於事必亂,故昏爲亂也。又【左傳·昭十九年】札瘥夭昏。【註】未名曰昏。【疏】子生三月父名之。未名之曰昏,謂未三月而死也。又【集韻】呼困切,音。暗也。亦姓。又【韻補】叶許云切。【曹大家ɡū·東征賦】悵容與而久住兮,忘日夕而將昏。到長垣之境界,察農野之居民。又叶許懸切。【馬融·廣成頌】子野聽聳,離朱目眩。隷首策亂,陳子籌昏。
总述:诗句逶迤白雾昏出自《西阁夜》。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