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无以充提携
- 拼音
- wú yǐ chōng tí xié
- 平仄
- 平仄平平平
- 韵脚
- 上平八齐
- 上一句
- 苦云直簳尽
- 下一句
- 奈何渔阳骑
「无以充提携」出自:《石龛》
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
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
苦云直簳尽,无以充提携。奈何渔阳骑,飒飒惊烝黎。
「无以充提携」作者: 杜甫
「无以充提携」辞典释义
◎ 无以的意思
⒈ 不采用。
引《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郑玄 笺:“此二菜者,蔓菁与葍之类也,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美时,有恶时,采之者不可以根恶时并弃其叶。喻夫妇以礼义合,颜色相亲,亦不可以颜色衰弃其相与之礼。”
唐 无名氏 《灌畦暇语》:“老圃 曰:‘ 尧 舜 之事,不可以不察也。无以则有如 秦 之 二世 矣乎。’”⒉ 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无从。
引《史记·鲁周公世家》:“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 周,无以告我先王 太王、王季、文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李 亦学问,但不测彼之深浅,乍闻无以覈究。”
唐 柳宗元 《答元饶州论政理书》:“然不如是,则无以来至当之言。”
清 侯方域 《于谦论》:“推其意,以为非我发之,而我又非秉钧者,天下无以专责之也。”⒊ 不得已。
引《孟子·梁惠王上》:“孟子 对曰:‘ 仲尼 之徒无道 桓 文 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朱熹 集注:“以、已通用。无以,必欲言之而不止也。”◎ 充的意思
【子集下 • 儿】充·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4
【唐韻】昌終切【集韻】昌嵩切【正韻】昌中切,踧平聲。【說文】長也,高也。从儿,育省聲。【徐曰】在人上也。音突。
又【玉篇】行也,滿也。又【廣韻】美也,備也。又塞也。【詩·邶風】褎如充耳。【註】言黎侯寓衞,衞人如塞耳無聞也。又【增韻】實之也。【禮·王制】充君之庖。又【前漢·揚雄傳】充庖厨而已。【註】師古曰:充,當也。又【周禮·地官·充人註】猶肥也,養牲而肥之也。又【左傳·哀十一年】事充政重。【註】充者,䌛役煩也。又【管子·內業篇】凡食之道,大充,傷而形不藏。【註】過飽也。又【禮·檀弓】充充如有窮。【註】孝子心形,充屈窮急之容也。又姓。漢充向,充申。又【韻補】叶昌王切,廠平聲。【道藏歌】淵響啓靈扉,七門扇羽章。陽臺大洞野,幽逸芝英充。充作〈下儿〉,等字从。以充代替。【正字通】充字之譌。充字从从儿。◎ 提携的意思
⒈ 亦作“提擕”。
⒉ 牵扶;携带。
引宋 陆游 《小市》诗:“暂憩轩窗仍汛扫,远游书剑亦提携。”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二章:“及其隄决也,哭声盈耳,鳧水走避,家人提携什器,相与掩面泪下,呼天而詈之。”⒊ 指可供悬持的容器。
⒋ 照顾;扶植。
引《南齐书·萧景先传》:“景先 少遭父丧,有至性, 太祖 嘉之。及从官京邑,常相提携。”
唐 刘得仁 《山中抒怀寄上丁学士》诗:“幽拙欣殊幸,提携更不疑。”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知县唤过 刘 家儿子来看了,对 直生 道:‘如此孩子,正好提携。’”
沈从文 《王谢子弟》:“七爷若有心提携她,我敢赌一个手指,说她会成当代女诗人!”⒌ 提拔。
引《三国志·魏志·牵招传》“嘉 与 晋 司徒 李胤 同母,早卒” 裴松之 注引 晋 荀绰 《冀州记》:“﹝ 牵秀 ﹞ 太康 中,为 卫瓘、崔洪、石崇 等所提携。”
《封神演义》第三一回:“黄将军 昔在都城,我在他麾下,荷蒙提携,奬荐陞用将职。”⒍ 携手;合作。见“提携”。
引唐 元稹 《青云驿》诗:“众真千万辈,柔颜尽如荑……云韶互鏗戞,霞服相提携。”
宋 苏轼 《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诗:“与君聚散若云雨,共惜此日相提携。”
孙中山 《致苏联遗书》:“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总述:诗句无以充提携出自《石龛》。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