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知君夜听风萧索

诗句
知君夜听风萧索
拼音
 zhī jūn yè tīng fēng xiāo suǒ
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脚
入声十一陌、入声十药
下一句
晓望林亭雪半糊

「知君夜听风萧索」出自:《酬乐天雪中见寄》

知君夜听风萧索,晓望林亭雪半糊。撼落不教封柳眼,
扫来偏尽附梅株。敲扶密竹枝犹亚,煦暖寒禽气渐苏。
坐觉湖声迷远浪,回惊云路在长途。钱塘湖上蘋先合,
梳洗楼前粉暗铺。石立玉童披鹤氅,台施瑶席换龙须。
满空飞舞应为瑞,寡和高歌只自娱。莫遣拥帘伤思妇,
且将盈尺慰农夫。称觞彼此情何异,对景东西事有殊。
镜水绕山山尽白,琉璃云母世间无。

「知君夜听风萧索」作者: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一带)人。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他…

「知君夜听风萧索」辞典释义

◎ 知的意思

【午集中 • 矢】知·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3

〔古文〕【唐韻】陟离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
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
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
【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
【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註】匹也。
【廣韻】欲也。【禮·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
猶記憶也。【論語】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猶主也。【易·繫辭】乾知大始。【左傳·襄二十六年】公孫揮曰:子產其將知政矣。【魏了翁·讀書雜抄】後世官制上知字始此。
【揚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謂之知。【黃帝素問】二刺則知。【註】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爲知。
藥名。【日華志】預知子,取綴衣領上,遇有蠱毒,則聞其有聲。
地名。【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徒敗于且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姓。【左傳】晉有知季,卽荀首也。別食知邑,又爲知氏。
【諡法】官人應實曰知。

◎ 君的意思

【丑集上 • 口】君·康熙筆画:7·部外筆画:4

〔古文〕【唐韻】舉云切【集韻】【韻會】拘云切,音軍。【說文】尊也。从尹,發號,故从口。【白虎通】君者,羣也,羣下歸心也。【易·師卦】大君有命。【書·大禹謨】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爲天下君。
凡有地者,皆曰君。【儀禮·子夏傳】君,至尊也。【註】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晉語】三世仕家君之。
夫人亦稱君。【詩·鄘風】我以爲君。【傳】君國小君。【箋】夫人對君稱小君。【論語】邦君之妻,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子稱父母曰君。【易·家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子孫稱先世皆曰君。【孔安國·尚書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
兄稱弟曰君。【杜牧·爲弟墓誌】君諱顗。
妾稱夫曰君。【禮·內則】君已食徹焉。【註】此謂士大夫之妾也。【儀禮·喪服】妾謂君。【註】妾謂夫爲君者,不得體之,加尊之也,雖士亦然。【疏】以妻得體之,得名爲夫,妾雖接見於夫,不得體敵,故加尊之,而名夫爲君。
婦稱夫亦曰君。【古樂府】十七爲君婦。
夫稱婦曰細君。【前漢·東方朔傳】歸遺細君,又何仁也。
上稱下亦曰君。【史記·申屠嘉傳】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封號曰君。【史記·商君傳】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爲商君。
婦人封號亦曰君。【史記·外戚世家】尊皇太后母臧兒爲平原君。
彼此通稱亦曰君。【史記·司馬穰苴傳】百姓之命,皆懸於君。君謂莊賈也。
【張儀傳】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
隱士就聘者曰徵君。【後漢·逸民韓康傳】亭長以韓徵君當至。
持節出使者曰使君。【後漢·恂傳】非敢脅使君。
【諡法】慶賞威曰君,從之成羣曰君。
君子,成德之稱。【易·乾卦】君子,終曰乾乾。【論語】不亦君子乎。【註】君子,成德之名。
姓。【正字通】明有君助。
叶姑員切,音涓。【劉向·烈女傳】引過推讓,宣王悟焉。夙夜崇道,爲中興君。

◎ 夜的意思

【丑集下 • 夕】夜·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5

〔古文〕【唐韻】羊謝切【集韻】【韻會】寅謝切【正韻】寅射切,耶去聲。日入爲夜,與晝對。【夏小正】時有養夜。【註】猶言永夜也。【周禮·秋官·司寤氏】以星分夜,以詔夜士夜禁。【衞宏·漢舊儀】晝漏盡,夜漏起,省中黃門持五夜。【註】晝有朝禺中晡夕,夜有甲乙丙丁戊。漢制,金吾掌宮外,戒非常,惟元夜弛禁,前後各一日,謂之放夜。
宣夜,窺天之器。【蔡邕·釋誨】言天體者有三,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
夜明,祭月之坎。【禮·祭法】夜明,祭月也。
武宿夜,武舞曲名。【禮·祭統】舞莫重於武宿夜。
子夜,晉曲名。【樂府·解題】昔女子名子夜者造此聲,其聲甚哀。
國名。西夜,去長安萬三百五十里,見【前漢·西域傳】。
夜郞,在播州。見【蜀記】。
【史記·夏本紀】桀鑿池爲夜宮。
使夜,漢宮官名,見【外戚傳】。
不夜,城名,在西夏。【杜甫詩】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邵氏聞見錄】無風塞,不夜城,西夏有其地,王詔經略西邊至其處。【齊地記】齊有不夜城,古者有日夜照于東境,萊子立此城,以不夜爲名。
墓穴曰夜臺,一曰長夜。【古詩】築此長夜室。
嘉夜,草名。【前漢·禮樂志郊祀歌】俠嘉夜,蘭芳。【註】俠挾同。嘉夜,芳草也。【楊愼·轉注】作液,非。
姓,見【通志】。
【集韻】夷益切,音亦。東海縣名。
他歷切,音惕。列子湯問篇,師曠方夜擿耳,俛首而聽之,弗聞其聲,見【古今轉注】。
通御韻。【屈原·離騷】吾令鳳凰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率雲霓而來御。
古通箇韻。【琳·武庫賦】千徒縱唱,億夫求和,聲訇隱而動山,光赫赫以燭夜。字書作叶,非。
叶羊洳切,音豫。【詩·唐風】夏之日,冬之夜。叶下居,居音倨。
叶以灼切,音龠。【詩·小雅】三事大夫,莫肯夙夜。叶下惡。【說文】夜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省聲,亦作。

◎ 听的意思

【丑集上 • 口】听·康熙筆画:7·部外筆画:4

【唐韻】宜引切【集韻】擬引切,音齗。【說文】笑貌。【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亾是公听然而笑。【楊愼曰】听,古哂字。
【廣韻】口大貌。【集韻】大口謂之听。
【廣韻】牛謹切【集韻】語近切,音。亦笑貌。
【集韻】口謹切,音赾。
魚斤切,音㹞。
逆乙切,音聉。義同。
魚其切,音疑。听嗞,口開貌。
魚衣切,音沂。與同。嗞,媿貌。
【正字通】俗借爲聽字省文。
(聽)〔古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他定切,音侹。【說文】聆也。【釋名】聽,靜也。靜,然後所聞審也。【書·太甲】聽德惟聰。【儀禮·士昏禮】命之曰: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
【廣韻】待也。
受也。【左傳·成十一年】鄭伯如晉聽成。【註】聽,猶受也。
從也。【易·艮卦】不拯其隨未退聽也。【疏】聽,從也。【左傳·昭二十六年】姑慈婦聽。
斷也。【禮·王制】司寇正明辟,以聽獄訟。【周禮·天官·大宰】凡邦之小治,則冢宰聽之。【前漢·法志】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任也。【前漢·景帝紀】其議民欲徙寬大地者,聽之。
也。【戰國策】請爲王聽東方之處。【註】聽,偵之。
【唐韻】他丁切【集韻】【韻會】湯丁切【正韻】他經切,音㕔。【集韻】聆也,聽受也。中庭曰聽事,言受事察訟於是。俗作㕔。毛氏曰:漢晉皆作聽,六朝以來始加厂。
【韻補】叶儻陽切,音堂。【蘇轍·讀道藏詩】昔者惠子死,莊子笑自傷。微言不復知,言之使誰聽。

◎ 风的意思

【戌集下 • 風】风·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0

〔古文〕凬飌檒【唐韻】方戎切【集韻】方馮切【正韻】方中切,音楓。風以動萬物也。【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其名爲風。【河圖】風者,天地之使。【元命包】隂陽怒而爲風。【爾雅·釋天】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凉風,西風謂之泰風。【禮·樂記】八風從律而不姦。【疏】八方之風也。【史記·律書】東北方條風,立春至。東方明庶風,春分至。東南方淸明風,立夏至。南方景風,夏至至。西南方凉風,立秋至。西方閶闔風,秋分至。西北方不周風,立冬至。北方廣莫風,冬至至。【周禮·春官·保章氏】以十有二風,察天地之和命,乖別之妖祥。【註】十有二辰皆有風吹其律,以知和不。
【玉篇】散也。【易·繫辭】風以散之。
趨風,疾如風也。【左傳·成十六年】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見楚子必下免冑而趨風。
【玉篇】敎也。【書·畢命】彰善癉惡,樹之風聲。
【說命】四海之內,咸仰朕德,時乃風。【註】言天下仰我德,是汝之敎也。【詩·關雎序】風之始也。【箋】風是諸侯政敎也。
風俗。【禮·樂記】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疾名。【左傳·昭元年】風淫末疾。【註】末,四肢也。風爲緩急。
【廣韻】佚也。【書·費誓】馬牛其風。【傳】馬牛風佚。【疏】僖四年《左傳》云:惟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遠去也。
防風,國名。今湖州武康縣。
地名。寧風,齊地,見【左傳】。右扶風,見【漢書】。
官名。【前漢·地理志】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爲右扶風。
鳥名。【詩·秦風】鴥彼晨風。【爾雅·釋鳥】晨風,鸇。【疏】晨風,一名鸇,摯鳥也。郭云:鷂屬。
【晉書·輿服志】相風中道。【正字通】晉制,車駕出,相風居前。刻烏於竿上,名相風。
【述征記】長安南有臺,高十仞,立相風銅烏,遇風輒動。
草名。【西京雜記】懷風,苜蓿別名。一名光風。
姓。黃帝臣風后。
風胡,見【越絕書】。
【神異經】西方有披髮東走,一名狂,一名顚,一名狷,一名風。
【廣韻】方鳳切,音諷。【詩·關雎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曰風。【箋】風化。風刺,皆謂譬諭,不直言也。【釋文】下以風之。風,福鳳反。【註】風刺同。
叶分房切,音方。【楚辭·惜誓】涉丹水而馳騁兮,右大夏之遺風。黃鵠之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睹天地之圜方。
叶甫煩切,音蕃。【王粲詩】烈烈冬日,肅肅淒風。潛鱗在淵,歸鴈載軒。
叶閭承切。【後漢·馮衍顯志賦】摛道德之光輝兮,匡衰世之渺風。褒宋襄于泓谷兮,表季札于延陵。
叶孚金切,音分。【詩·邶風】絺兮綌兮,淒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大雅】吉甫作頌,穆如淸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楚辭·九章】乗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步余馬兮山臯,邸余車兮方林。【釋名】兗豫幷冀,橫口含脣言之,讀若分。靑徐,踧口開脣推氣言之,讀若方。風,放也,氣放散也。【第·毛詩古音考】風古與心林音淫爲韻,孚金切。或曰今太行之西,汾晉之閒讀風如分,猶存古音。【正韻】一東收風,十二侵闕,蓋未詳風古有分音也。【說文】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从虫凡聲。【趙古則曰】凡物露風則生蟲,故風从虫,凡諧聲。

◎ 萧索的意思

⒈  萧条冷落;凄凉。

晋 陶潜 《自祭文》:“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宋 刘过 《谒金门》词:“休道旅怀萧索,生怕香浓灰薄。”
明 高启 《长洲苑》诗:“草树迎萧索,湖山罢鬱葱。”
柔石 《二月》九:“小雨点打着二人底伞上,响出寂寞的调子。黄昏底镇内,也异样地萧索。”

⒉  疏散;稀少。

《史记·天官书》:“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
唐 王初 《自和书秋》:“陇首斜飞避弋鸿,頽云萧索见层空。”
宋 欧阳修 《送徐生之渑池》诗:“尔来飘流二十载,鬢髮萧索垂霜冰。”
《明史·李时传》:“扈蹕謁陵,道 沙河,帝见居民萧索,愴然曰:‘七陵在此,宜加守护。’”

⒊  淡漠。

《魏书·崔道固传》:“安都 视人殊自萧索, 毕捺 固依依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司空图》:“某宦情萧索,百事无能。”

⒋  衰颓。

清 侯方域 《太平仁义之效论》:“犹病热阳狂之人,恶其疾而以毒寒攻之,疾去而元气亦萧索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一夜 莲 来,惊曰:‘郎何神气萧索?’”

⒌  风雨吹打树叶的声音。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十七:“寒风萧索一旦至,竟得几时保光华。”
唐 元稹 《酬乐天雪中见寄》诗:“知君夜听风萧索晓望林亭雪半糊。”
元 萨都剌 《暮行》诗之一:“千山月崔嵬,万叶雨萧索。”
清 徐兰 《赤陵姐琵琶歌》:“曲终马上风萧索,风吹泪逐哀弦落。”

总述:诗句知君夜听风萧索出自《酬乐天雪中见寄》。作者是唐朝诗人元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