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海角崖山一线斜
- 拼音
- hǎi jiǎo yá shān yī xiàn xié
- 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韵脚
- 下平六麻
- 下一句
- 从今也不属中华
「海角崖山一线斜」的意思,全诗译文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海角崖山斜成一线,现在也不属于中华之地了。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如今我们(明朝将要灭亡)却没有投水自尽的机会,何况波浪之间还有船只来往。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一眼望去,明朝的城关山河已经没有汉人的旗帜,凄厉的音乐响彻日月,却已经不是汉族的乐器。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嫦娥想要回来也无处可回了,只能孤零零地在月轮上伴着桂花哭泣。
「海角崖山一线斜」出自:《后秋兴之十三八首·其二》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俺银轮哭桂花。
「海角崖山一线斜」作者: 钱谦益
「海角崖山一线斜」辞典释义
◎ 海角的意思
⒈ 本指突出于海中的狭长形陆地,常形容极远僻的地方。
引元 范梈 《游南台闽粤王庙》诗:“海角钓龙人杳杳,云间待雁路迢迢。”
元 张雨 《答杨廉夫》诗之二:“詔书宽大到海角, 河 北饥氓争倒戈。”⒉ 许地山 有短篇小说《海角底孤星》。
⒊ 用海螺壳作的号角。
引《西游补》第八回:“外面又擂鼓一通,吹起海角,击动云板。”
◎ 崖山的意思
⒈ 即 厓山。亦称 厓门山、崖门。在 广东省 新会县 南大海中。形势险要, 南宋 末 张世杰 奉帝 昺 扼守于此。兵败, 陆秀夫 负帝 昺 蹈海死, 宋 亡。
引清 傅鼎铨 《广信登舟》诗:“因风遥向 崖山 祝,愿赴澄波伴 宋 臣。”
清 钱谦益 《赠愚山子序》:“有 崖山、柴市 之忠,而不为将相;有西臺眢井之节,而不忍称遗民。”◎ 一线的意思
⒈ 见“一线”。亦作“一綫”。
⒉ 一根线,亦形容细长如线。
引唐 杜甫 《至日遣兴》诗之一:“何人错忆穷愁日,愁日愁随一线长。”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稽天之潦,不能终朝,而一线之溜可以潦石者,一与不一故也。”
元 萨都剌 《鹦鹉曲》:“觉来粉汗湿香脸,一线新红枕痕浅。”
明 唐寅 《晓起图》诗:“晓鸦无数盘旋处,緑树枝头一线红。”
毛泽东 《菩萨蛮·黄鹤楼》词:“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⒊ 比喻相承或相关事物之间的脉络。
引《东周列国志》第六一回:“尹公佗 学射于 庾公差,公差 又学射于 公孙丁,三人是一线传授。”
《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四年》:“毋竝进君子小人以为色荒,毋兼容邪説正论以为皇极,以培养国家一线之脉,以救生民一旦之命。”
清 宋潜虚 《徐节妇传》:“彼公侯将相跨州连郡,曾未有一如 徐 氏妇者,抱三尺之孤,挽一线之绪,而使之復兴,岂不悲哉!”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其学界为螺线形,虽千变万化,殆皆一线所引也。”⒋ 形容极其细微。
引金 元好问 《自题写真》诗:“东涂西抹窃时名,一线微官悮半生。”
清 曹寅 《重题晚研跋后兼伤怀南洲》诗之三:“酒边花外打乖人,劫后刚回一线春。”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三节:“若是乎两 汉 之以著述鸣者,惟 江都 龙门 二子,独有心得,为学界放一线光明而已。”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这是一线生机,我记好街名厂名就去了。”⒌ 第一线。指作战的最前线,亦指从事实际工作的基层。
◎ 斜的意思
【卯集下 • 斗】斜·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7
【唐韻】似嗟切【集韻】【韻會】【正韻】徐嗟切,音邪。【說文】抒也。【玉篇】散也,不正也。【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枝牚杈枒而斜據。
又【集韻】【韻會】余遮切【正韻】于遮切,音耶。梁州谷名。在武功西南。【前漢·揚雄傳】西自褒斜。【註】南山谷名也。【班固·西都賦】右界褒斜,隴首之險。【註】梁州記曰:萬石城泝漢,上七里有褒谷。南口曰褒,北口曰斜。長四百七十里。又【集韻】時遮切,音闍。伊雅斜,單于名。又直加切,音秅。義同。
总述:诗句海角崖山一线斜出自《后秋兴之十三八首·其二》。作者是清朝诗人钱谦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