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恼得山僧悔出家

诗句
恼得山僧悔出家
拼音
 nǎo dé shān sēng huǐ chū jiā
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
下平六麻
上一句
芳情乡思知多少

「恼得山僧悔出家」出自:《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

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
芳情乡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恼得山僧悔出家」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

「恼得山僧悔出家」辞典释义

◎ 恼的意思

【卯集上 • 心】恼·康熙筆画:13·部外筆画:9

【廣韻】奴皓切【集韻】【韻會】【正韻】乃老切,音腦。【說文】有所恨也。本作㛴。从女,省聲。今作惱。【廣韻】懊惱也。【增韻】事物撓心也。【集韻】或作,亦作憹。晉隆安初有懊憹歌,俗閒訛謠之曲。

◎ 得的意思

【寅集下 • 彳】得·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8

〔古文〕䙷【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
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
貪也。【論語】戒之在得。
【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集韻】或作㝶。

◎ 山僧的意思

⒈  住在山寺的僧人。

北周 庾信 《卧疾穷愁》诗:“野老时相访,山僧或见寻。”
唐 刘长卿 《寻盛禅师兰若》诗:“山僧独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
元 李宗冽 《题岳溪禅林精舍》诗:“山僧四五人,屡访期识面。”
清 魏源 《武林纪游》诗之七:“百觅 理安寺,始与山僧晤。”

⒉  僧人自称的谦词。

《五灯会元·法眼宗·罗汉琛禅师》:“众人既尽在此,山僧不可无言。”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师曰:‘山僧过矣!夫人言明日作排,非今日矣。’”

◎ 悔的意思

【卯集上 • 心】悔·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7

〔古文〕【唐韻】荒內切【集韻】【韻會】呼內切【正韻】呼對切,音誨。【說文】悔,恨也。【玉篇】改也,恨也。
【廣韻】【正韻】呼罪切【集韻】虎猥切,音賄。悔吝也。【正字通】凡言人有悔吝,此悔字讀上聲。凡言人能改悔,此悔字讀去聲。今人混讀者,非。
叶許里切,音喜。【詩·大雅】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旣受帝祉,施于孫子。
叶火五切,音虎。【陸機·凌霄賦】判烟雲之騰躍,半天步而無旅。詠凌霄之飄飄,永終焉而弗悔。
叶許旣切,音戲。【班固·奕旨】淨泊自守似道意,隱居放言遠咎悔。

◎ 出家的意思

⒈  离开家庭。

汉 王符 《潜夫论·赞学》:“是故无 董 景 之才、 倪 匡 之志,而欲强捐身出家旷日师门者,必无几矣。”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七:“季 与同辈旅宿 庐山 下,各相问出家几时。”
明 刘基 《门有车马客行》:“居家倚骨肉,出家倚交亲。”
郁达夫 《登杭州南高峰》诗:“病肺年来惯出家,老龙井上煮桑芽。”

⒉  到寺庙道观里去做僧尼或道士。

《南史·齐纪上》:“自今公私皆不得出家为道,及起立塔寺,以宅为精舍,并严断之。”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一:“汉明帝 听 阳城侯 刘峻 等出家,僧之始也; 济阳 妇女 阿潘 等出家,尼之始也。”
《水浒传》第四回:“今有这个表弟姓 鲁,是 关西 军汉出身,因见尘世艰辛,情愿弃俗出家。”
鲁迅 《三闲集·柔石作<二月>小引》:“﹝ 释迦牟尼 ﹞从夜半醒来,目睹宫女们睡态之丑,于是慨然出家,而 霍善斯坦因 以为是醉饱后的呕吐。”

⒊  指出家之人。参见“出家求道”。

宋 朱弁 《北人以松皮为菜》诗:“吾老似出家,晚悟愧根钝。”

总述:诗句恼得山僧悔出家出自《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