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种田不遇岁

诗句
种田不遇岁
拼音
 zhòng tián bù yù suì
平仄
仄平仄仄仄
韵脚
去声八霁
下一句
策名不遭时

「种田不遇岁」出自:《癸卯岁赴南丰道中闻京师失守寄权士繇韩幼深》

种田不遇岁,策名不遭时。胡尘晦落日,西望泣路岐。
猛虎啸北风,麇麚皆载驰。深泥架疲牛,踸踔余何之。
诘屈白道转,缭绕清溪随。荒谷啸山鬼,深林啼子规。
长叹指故山,三奏归来词。不逢眼中人,调苦车逶迟。
士繇松筠操,幼深琼树姿。别来平安否,何阶一申眉。
白云失帝乡,远水恨天涯。昂藏双威凤,曷月还西枝。
努力爱华发,盛年振羽仪。但令迍难康,不负沧洲期。
莫作新亭泣,徒使夷吾嗤。

「种田不遇岁」作者:

【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保存下来的数量不多,总共约有七十余首。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其余属于《杂歌谣辞》和《杂曲歌辞》。《鼓角横吹曲》是北方民族用鼓和角等乐器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其歌词的作者主要是东晋以后北方的鲜卑族…

「种田不遇岁」辞典释义

◎ 种田的意思

⒈  耕种田地。指以务农为生。

唐 独孤及 《癸卯岁赴南丰道中闻京师失守寄权士繇韩幼深》诗:“种田不遇岁策名不遭时。”
丁玲 《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一个种田的人,能养得起一个老婆吗?”

◎ 不遇的意思

⒈  不得志;不被赏识。

《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遇 鲁侯,天也; 臧氏 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蔡泽 者, 燕 人也,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不遇。”
唐 李白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诗:“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湘中草》:“卿谋 诗文虽不如 西堂 所推,而年少负异才,不遇而死。”

⒉  没碰到。

《后汉书·孔融传》:“俭 与 融 兄 褒 有旧,亡抵于 褒,不遇。”
《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可又有一説不遇艰难,不显好处。”

◎ 岁的意思

【辰集下 • 止】岁·康熙筆画:13·部外筆画:9

〔古文〕亗【唐韻】相銳切【集韻】須銳切,音帨。【釋名】歲,越也,越故限也。【白虎通】歲者,遂也。【易·繫辭】寒暑相推而歲成。【書·洪範】五紀,一曰歲。【傳】所以紀四時。【又】王省惟歲。【傳】王所省職,兼總羣吏,如歲兼四時。
星名。【爾雅·釋天】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郭註】歲,取歲星行一次也。【疏】按《律歷志》分二十八宿爲十二次,歲星十二歲而周天,是年行一次也。【周禮·春官】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又】保章氏以十有二歲之相,觀天下之妖祥。【疏】此太歲在地,與天上歲星相應而行。歲星右行於天,一歲移一辰,十二歲一小周,千七百二十八年一大周。太歲左行於地,一與歲星跳辰,年數同。歲星爲陽人之所見,太歲爲隂人所不覩,故舉歲星以表太歲。歲星與日同次之月,一年之中惟於一辰之上爲法。若元年甲子朔旦冬至,日月五星俱赴於牽牛之初,是歲星與日同次之月。十一月斗建子,子有太歲,至後年,歲星移向子上,十二月日月會於枵。十二月斗建丑,丑有太歲。推此已後皆然。
歲星木會在東方,爲靑龍之象,天之貴神福德之星,所在之國必昌。
【史記·天官書】歲星,一曰攝提,曰重華,曰應星,曰紀星,營室爲淸廟,歲星廟也。【孝經·鉤命決】歲星守心年穀豐。【左傳·昭三十二年】史墨曰:越得歲而吳伐之,必受其凶。
【岳珂·桯史】今星家以太歲爲凶星。【王充·論衡】抵太歲凶,負太歲亦凶。抵太歲名曰歲下,負太歲名曰歲破。
年穀之成曰歲。【左傳·哀十六年】國人望君,如望歲焉。【杜註】歲,年穀也。【前漢·武帝詔】爲歲事曲加禮。
周制有歲計、歲會。【周禮·春官】職歲。【註】主歲計者。【又】歲終,則令百官各正其治,受其會。三歲則大計羣吏之治,而誅賞之。【又】司會以參互攷日成,以月要攷月成,以歲會攷歲成。
【史記·天官書】臘之明日曰初歲。【四民月令】亦曰小歲。
始歲曰獻歲。【楚辭·招魂】獻歲發春。【註】獻,進也。歲始來進,春氣奮揚也。
【東京夢華錄】除夕夜,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風土記】除夜祭先,竣事,長幼聚飮,祝頌而散,謂之分歲。
【蘇軾·饋歲詩序】蜀中値歲晚閒遺,謂之饋歲。酒食相邀爲別歲。
萬歲,山名。在桂陽。【水經注】萬歲山生靈壽木,溪下卽千秋水。水側居民號萬歲村。
水名。【伏琛·三齊略記】曲城、齊城東有萬歲水,水北有萬歲亭。
湖名。【廣輿記】萬歲湖,在建昌府南豐縣。
宮名。【三輔黃圖】汾陽有萬歲宮。
木名。【爾雅·釋木疏】杻一名檍,今宮園種之,名萬歲木,取名於億萬也。
【集韻】相絕切,音雪。義同歱。【曹植·平原公主誄】城闕之詩,以日喩歲。况我愛子,神光長滅。歲亦讀雪。
【集韻】蘇臥切,音䐝。䮑歲,穀名。【說文】从步戌聲。律歷書名五行爲五步。一說从步者,躔度之行,可推步也。从戌者,木星之精,生於亥,自亥至戌而周天。戌與歲亦諧聲,別作嵗、歳,非。

总述:诗句种田不遇岁出自《癸卯岁赴南丰道中闻京师失守寄权士繇韩幼深》。作者是唐朝诗人独孤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