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因循自不归
- 拼音
- yīn xún zì bù guī
- 平仄
- 平平仄仄平
- 韵脚
- 上平五微
- 上一句
- 门外青山路
- 下一句
- 养生宜县僻
「因循自不归」出自:《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一作武功县闲居)》
绕舍惟藤架,侵阶是药畦。更师嵇叔夜,不拟作书题。
方拙天然性,为官是事疏。惟寻向山路,不寄入城书。
因病多收药,缘餐学钓鱼。养身成好事,此外更空虚。
微官如马足,只是在泥尘。到处贫随我,终年老趁人。
簿书销眼力,杯酒耗心神。早作归休计,深居养此身。
簿书多不会,薄俸亦难销。醉卧慵开眼,闲行懒系腰。
移花兼蝶至,买石得云饶。且自心中乐,从他笑寂寥。
晓钟惊睡觉,事事便相关。小市柴薪贵,贫家砧杵闲。
读书多旋忘,赊酒数空还。长羡刘伶辈,高眠出世间。
性疏常爱卧,亲故笑悠悠。纵出多携枕,因衙始裹头。
上山方觉老,过寺暂忘愁。三考千馀日,低腰不拟休。
客至皆相笑,诗书满卧床。爱闲求病假,因醉弃官方。
鬓发寒唯短,衣衫瘦渐长。自嫌多检束,不似旧来狂。
一日看除目,终年损道心。山宜冲雪上,诗好带风吟。
野客嫌知印,家人笑买琴。只应随分过,已是错弥深。
邻里皆相爱,门开数见过。秋凉送客远,夜静咏诗多。
就架题书目,寻栏记药窠。到官无别事,种得满庭莎。
穷达天应与,人间事莫论。微官长似客,远县岂胜村。
竟日多无食,连宵不闭门。斋心调笔砚,唯写五千言。
县僻仍牢落,游人到便回。路当边地去,村入郭门来。
酒户愁偏长,诗情病不开。可曾衙小吏,恐谓踏青苔。
自下青山路,三年著绿衣。官卑食肉僭,才短事人非。
野客教长醉,高僧劝早归。不知何计是,免与本心违。
月出方能起,庭前看种莎。吏来山鸟散,酒熟野人过。
岐路荒城少,烟霞远岫多。同官数相引,下马上西坡。
作吏荒城里,穷愁欲不胜。病多唯识药,年老渐亲僧。
梦觉空堂月,诗成满砚冰。故人多得路,寂寞不相称。
谁念东山客,栖栖守印床。何年得事尽,终日逐人忙。
醉卧谁知叫,闲书不著行。人间长检束,与此岂相当。
朝朝眉不展,多病怕逢迎。引水远通涧,垒山高过城。
秋灯照树色,寒雨落池声。好是吟诗夜,披衣坐到明。
簿籍谁能问,风寒趁早眠。每旬常乞假,隔月探支钱。
还往嫌诗僻,亲情怪酒颠。谋身须上计,终久是归田。
闭门风雨里,落叶与阶齐。野客嫌杯小,山翁喜枕低。
听琴知道性,寻药得诗题。谁更能骑马,闲行只杖藜。
腥膻都不食,稍稍觉神清。夜犬因风吠,邻鸡带雨鸣。
守官常卧病,学道别称名。小有洞中路,谁能引我行。
宦名浑不计,酒熟且开封。晴月销灯色,寒天挫笔锋。
惊禽时并起,闲客数相逢。旧国萧条思,青山隔几重。
假日多无事,谁知我独忙。移山入县宅,种竹上城墙。
惊蝶遗花蕊,游蜂带蜜香。唯愁明早出,端坐吏人旁。
门外青山路,因循自不归。养生宜县僻,说品喜官微。
净爱山僧饭,闲披野客衣。谁怜幽谷鸟,不解入城飞。
一官无限日,愁闷欲何如。扫舍惊巢燕,寻方落壁鱼。
从僧乞净水,凭客报闲书。白发谁能镊,年来四十馀。
朝朝门不闭,长似在山时。宾客抽书读,儿童斫竹骑。
久贫还易老,多病懒能医。道友应相怪,休官日已迟。
戚戚常无思,循资格上官。闲人得事晚,常骨觅仙难。
醉卧疑身病,贫居觉道宽。新诗久不写,自算少人看。
漫作容身计,今知拙有馀。青衫迎驿使,白发忆山居。
道友怜蔬食,吏人嫌草书。须为长久事,归去自耕锄。
主印三年坐,山居百事休。焚香开敕库,踏月上城楼。
饮酒多成病,吟诗易长愁。殷勤问渔者,暂借手中钩。
长忆青山下,深居遂性情。垒阶溪石净,烧竹灶烟轻。
点笔图云势,弹琴学鸟声。今朝知县印,梦里百忧生。
自知狂僻性,吏事固相疏。只是看山立,无嫌出县居。
印朱沾墨砚,户籍杂经书。月俸寻常请,无妨乏斗储。
作吏无能事,为文旧致功。诗标八病外,心落百忧中。
拜别登朝客,归依炼药翁。不知还往内,谁与此心同。
「因循自不归」作者: 姚合
「因循自不归」辞典释义
◎ 因循的意思
⒈ 道家谓顺应自然。
引《文子·自然》:“王道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任下,责成而不劳。”
《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张守节 正义:“任自然也。”⒉ 沿袭;承袭;继承。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秦 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引汉 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
《后汉书·梁统传》:“宣帝 聪明正直,总御海内,臣下奉宪,无所失坠,因循先典,天下称理。”
《北齐书·文宣帝纪论》:“显祖 因循鸿业,内外协从,自朝及野,羣心属望。”⒊ 保守;守旧。
引宋 司马光 《学士院试李清臣等策问》:“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惮改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四》:“因循而不知变计,畏缩而不敢奋发。”⒋ 疏懒;怠惰;闲散。
引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尔。”
宋 苏轼 《与朱康叔书》:“因循稍疎上问,不审近日尊候何如?”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中:“人情乐因循,一放过,则不復省矣。”⒌ 轻率;随随便便。
引《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濮阳 之日为因循,用却百金忙买得,不曾子细问根由。”
《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供养十方菩萨,且要饮饌精珍……如斯不敢因循,毕竟一生供养。”
明 胡应麟 《诗薮外编·唐上》:“凡 唐 人诗引韵旁出……必东冬、真文次序鳞比,则无远借者,然盛 唐 絶少,初学当戒,毋得因循。”⒍ 流连;徘徊不去。
引唐 姚合 《武功县中作》诗之二二:“门外青山路,因循自不归。”
前蜀 韦庄 《出关》诗:“马嘶烟岸柳阴斜,东去关山路转赊。到处因循缘嗜酒,一生惆悵为判花。”
清 姚世钧 《饶州舟次独酌醉后放歌》:“东风吹我来 饶州,因循又作两日留。”
清 陈维崧 《花心动·访寒松上人不遇》词:“竹院因循,水郭迟回。”⒎ 引申指飘泊。
引宋 柳永 《浪淘沙慢》词:“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
宋 陆游 《宴西楼》诗:“万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⒏ 犹豫。
引《旧唐书·高骈传》:“既知历数犹在,謳謡未移,则怀拗怒之臣,贮救难除奸之志,便须果决,安可因循!”
《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五年》:“右司諫 陈岢 上书请战,其略曰:‘今日之事,皆由陛下不断,将相怯懦,若因循不决,一旦无如之何,恐君臣相对涕泣而已。’”⒐ 延宕;拖延。
引宋 司马光 《答胡寺丞书》:“京师日困俗事,因循逾年,尚未报谢。”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一折:“你可也莫因循,休迟慢,天色儿真然向晚。”
清 宋琬 《一剪梅》词:“因循何日赋《归田》?説道今年,又早明年,故园消息思茫然。”◎ 自的意思
【未集下 • 自】自·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0
◎ 不的意思
【子集上 • 一】不·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3
〔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又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归的意思
【辰集下 • 止】归·康熙筆画:18·部外筆画:14
〔古文〕【唐韻】舉韋切【集韻】居韋切,音騩。還也,入也。【詩·小雅】薄音旋歸。又還所取之物亦曰歸。【春秋·定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隂田。又【禮·祭義】父母全而生之,予全而歸之。【孟子】久假而不歸。皆還復之義。又【春秋·隱元年】歸惠公仲子之賵。【杜註】歸者,不反之辭。【桓七年】突歸于鄭。【穀梁傳】歸,易辭也。又依歸也。【詩·曹風】于我歸處。【毛傳】歸,依歸也。又歸附也。【穀梁傳·莊二年】王者,民之所歸往也。【詩·大雅】豈弟君子,民之攸歸。又【說文】女嫁也。【詩·周南】之子于歸。【禮·禮運】男有分,女有歸。又【穀梁傳·隱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註】嫁而曰歸,明外屬也。反曰來歸,明從外至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于某。又投也,委也。【左傳·襄三年】請歸死于司敗。又【前漢·申屠嘉傳】鼂錯恐自歸景帝。【註】師古曰:自首于天子。又與也,許也。【論語】天下歸仁焉。又合也。【禮·緇衣】私惠不歸德。【註】謂不合於德義。又終也。【左傳·宣十一年】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又歸妹,卦名。又三歸,臺名。【史記註】三歸,取三姓女也。又指趨曰歸。【易·繫辭】殊途而同歸。【史記·李斯傳】覩指而識歸。又道家有八歸。【參同契】九還、七返、八歸、六居。【註】八歸者,天三生木,地八成汞,戊己一合,木汞之眞,歸煉鼎中,故曰八歸。又【謝察微·算經】有歸法,歸已入之數也。又歸藏,黃帝《易》名。一曰殷《易》。【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二曰歸藏。【註】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之于中。此《易》以純坤爲首,故名。又【爾雅·釋親】女子謂晜弟之子爲姪,謂姪之子爲歸孫。又饋也。【論語】歸孔子豚。【晉語】不腆敝邑之禮,敢歸諸下執政。又山名。【山海經】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又州名。【廣韻】本春秋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爲名也。【廣輿記】今屬荆州府。又姓。又歸邪,星氣名。【前漢·天文志】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邪音虵。又忘歸,矢名,見【公孫子】。又姊歸,鳥名。當歸,藥名。又【集韻】求位切,音匱。同饋。【說文】餉也。亦讀如字。義見上。籀省作㱕。漢作歸。
总述:诗句因循自不归出自《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一作武功县闲居)》。作者是唐朝诗人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