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遭物悼迁斥

诗句
遭物悼迁斥
拼音
 zāo wù dào qiān chì
平仄
平仄仄平仄
韵脚
入声十一陌
上一句
哀禽相叫啸
下一句
存期得要妙

「遭物悼迁斥」的意思,全诗译文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在秋晨自己的羁旅之思更加浓重了,自己怀着这种秋晨的羁旅之思来尽情地游赏眺望。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看到急流的江水和崩落的江岸更感伤自己的长期在外飘荡。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只见急流飞逝,日落西山,余辉照耀。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荒林落叶纷纷,哀禽凄凄哀号。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贬谪的游子,怎能不睹物伤悼,幸运的是,我已悟出了椹然长存的微妙要道。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既然抱定上古三皇的淳朴之心听任自然,无为治郡,怎会顾忌末代群小的讥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目睹严子濑的淙淙急流,联想任国公子的东海垂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谁说古今不同,只要都怀着一颗高沽韵心,即使时代辽远,也能共谐异曲同工之妙。

「遭物悼迁斥」出自:《七里濑(羁心积秋晨)》

【七里濑】 羁心积秋晨[1],晨积展游眺[2] 。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3] 。 石浅水潺湲[4],日落山照曜[5] 。 荒林纷沃若[6],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7],存期得要妙[8] 。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9] 。 目睹严子濑[10],想属任公钓[11] 。 谁谓古今殊,异世可同调[12] 。

「遭物悼迁斥」作者: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县)。东晋大士族宰相谢玄之孙。谢玄死后,谢灵运只有十八岁就袭爵康乐公,因称谢康乐。四二○年宋高祖刘裕代晋后,谢灵运降公爵为侯,先后出任永嘉太守及临川内史等职。他「…

「遭物悼迁斥」辞典释义

◎ 遭的意思

【酉集下 • 辵】遭·康熙筆画:18·部外筆画:11

【唐韻】作曹切【集韻】【韻會】臧曹切【正韻】則刀切,音糟。【說文】遇也。【禮·曲禮】遭先生于道。【前漢·禮樂志】幸遭遇其時。
【說文】邐行也。【徐曰】遭,猶匝也。行復相値也。【詩·齊風】遭我乎峱之閒兮。
【正韻】巡也。【劉禹錫詩】山圍故國周遭在。
叶將侯切,音諏。【易林】依霄夜遊,與君相遭。除解煩惑,使心不憂。【說文】本作。今通用遭。

◎ 物的意思

【巳集下 • 牛】物·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4

【唐韻】文弗切【集韻】【韻會】【正韻】文拂切,音勿。【說文】萬物也。牛爲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从牛。勿聲。【玉篇】凡生天地之閒,皆謂物也。【易·乾卦】品物流形。
【无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周禮·天官·大宰】九貢,九曰物貢。【註】物貢,雜物,魚鹽橘柚。
【玉篇】事也。【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疏】物,事也。【禮·哀公問】敢問何謂成身,孔子對曰:不過乎物。【註】物,猶事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鄕三物敎萬民,而賔興之。
【詩·小雅】比物四驪。【傳】物,毛物也。【又】三十維物,爾牲則具。【周禮·春官·雞人】掌共雞牲,辨其物。【註】謂毛色也。
【夏官·校人】凡軍事,物馬而頒之。【疏】物卽是色。【楚語】毛以示物。
【周禮·地官·卝人】若以時取之,則物其地,圖而授之。【註】物地,占其形色,知鹹淡也。草人,以物地相其宜而爲之種。【左傳·昭三十二年】物土方。【註】物,相也,相取土之方面。
【玉篇】類也。【左傳·桓六年】丁卯,子同生。公曰:是其生也,與吾同物。【註】物,類也。謂同日。
【周禮·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疏】物者,財也。以三酒所成有時,故豫給財,令作之也。
【周禮·地官·司門】幾出入不物者。【註】不物,衣服視占不與衆同,及所操物不如品式者。
【周語】神之見也,不過其物。【註】物,物數也。
【廣韻】旗名。【周禮·春官·司常】雜帛爲物。
叶去聲。【唐韻正】符沸反。【揚子·太玄經】人人物物,各由厥彙。【阮籍·東平賦】及至分之國邑,樹之表物,四時儀其象,隂陽暢其氣。
叶微律切。【班固·東都賦】指顧倏忽,獲車己實。樂不極盤,殺不盡物。
叶微月切。【蘇軾·四達齋銘】孰如此閒,空洞無物。戸牖盍開,廓焉四達。達,陀悅切。

◎ 悼的意思

【卯集上 • 心】悼·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8

【唐韻】徒到切【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音導。【廣韻】傷也。【詩·邶風】中心是悼
憐愛也。【禮·曲禮】七年曰悼,雖有罪,不加,憐其知未及,而非故犯也。
懼也。【揚子·方言】楚謂懼曰悼。
【諡法】中年早夭曰悼。【春秋】晉悼公。

◎ 迁斥的意思

⒈  贬斥,放逐。

《文选·谢灵运<七里濑>诗》:“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李周翰 注:“迁斥,谓贬出也。”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一:“且究问前日史臣,悉行迁斥。”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无书悼迁斥,有梦伤迢递。”

总述:诗句遭物悼迁斥出自《七里濑(羁心积秋晨)》。作者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