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酌醴焚枯鱼

诗句
酌醴焚枯鱼
拼音
 zhuó lǐ fén kū yú
平仄
仄仄平平平
韵脚
上平六鱼
上一句
萧然隔城市

「酌醴焚枯鱼」出自:《和石侍御山庄》

烟霞非俗宇,岩壑只幽居。水浸何曾畎,荒郊不复锄。
影浓山树密,香浅泽花疏。阔堑防斜径,平堤夹小渠。
莲房若个实,竹节几重虚。萧然隔城市,酌醴焚枯鱼

「酌醴焚枯鱼」作者:

杨炯(650─约695),初唐著名诗人。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二十七岁应制举,补校书郎。高宗永隆二年(681)充崇文馆学士,迁太子詹事司直。他恃才傲物,因讥刺朝士的矫饰作风而遭人忌恨,武后时遭谗被贬为梓州司法参…

「酌醴焚枯鱼」辞典释义

◎ 酌的意思

【酉集下 • 酉】酌·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3

【唐韻】之若切【集韻】【韻會】【正韻】職略切,音灼。【說文】盛酒行觴也。【詩·周南】我姑酌彼金罍。【禮·郊特牲】縮酌用茅。【註】酌,猶斟也。酒已泲,則斟之,以實尊彝。【前漢·蓋寬饒傳】無多酌我,我乃酒狂。【班固·西都賦】騰酒車以斟酌。
【博雅】酌,漱也。【又】益也。
【禮·曲禮】酒曰淸酌。【博雅】淸酌,酒也。
取善而行曰酌。【左傳·成六年】子爲大政,將酌於民者也。【註】酌取民心,以爲政。【禮·坊記】上酌民言,則下天上施。【註】酌,猶取也。
參酌也。【周語】而後王斟酌焉。【前漢·敘傳】斟酌六經,放易象論。
地名。【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平酌侯葘川懿王子。【註】志屬北海。
【正字通】武王樂歌,周頌於鑠王師之篇名。酌,亦省作勺。【禮·內則】十三舞勺。【註】勺與酌同。
【集韻】實若切,音杓。挹也。【左傳·成十四年】不內酌飮。【釋文】酌,市略反,亦讀章略反。

◎ 醴的意思

【酉集下 • 酉】醴·康熙筆画:20·部外筆画:13

【唐韻】盧啓切【集韻】【韻會】里弟切【正韻】良以切,音禮。【說文】酒一宿也。【玉篇】甜酒也。【釋名】醴,禮也。釀之一宿而成,醴有酒味而已也。【詩·小雅】且以酌醴。【傳】饗醴,天子之飮酒也。【詩詁】酒之甘濁而不泲者。【周禮·天官·酒正】辨五齊之名,二曰醴齊。【註】醴,猶體也。成而滓汁相將,如今恬酒。【前漢·楚元王傳】元王每置酒,常爲穆生設醴。【註】師古曰:醴,甘酒也。少多米,一宿而熟。
【廣韻】醴泉,美泉也。狀如醴酒,可養老。【爾雅·釋天】甘雨時降,萬物以嘉,謂之醴泉。【禮·禮運】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
【正字通】木醴。【建康實錄】末,覆舟山、蔣山松栢林冬日常出木醴,後主以爲甘露。
縣名。【史記·惠景閒侯者年表】醴陵侯越。【註】縣名,屬長沙。【廣韻】醴泉縣,屬京兆府,本漢谷口縣也,屬馮翊。至後魏置寧夷縣,隋攺醴泉,因周醴泉宮得名。【韻會】唐置乾州,宋攺醴州,因醴泉縣名。
灃水,亦作醴。【楚辭·九歌】沅有芷兮醴有蘭。【史記·夏本紀】又東至于醴。【註】索隱曰:騷人所歌,濯余佩于醴浦,醴卽灃水也。
【字彙補】與禮通。【禮·內則】世子生,宰醴負子,賜之束帛。【註】醴當爲禮。

◎ 焚的意思

【巳集中 • 火】焚·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8

〔古文〕燔【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符分切,音汾。【玉篇】燒也。【集韻】火灼物也。【書·胤征】玉石俱焚。【易·離卦】焚如。【春秋·桓七年】焚咸丘。【註】焚,火田也。【禮·月令】仲春毋焚山林。
【集韻】方問切,音奮。【左傳·襄二十四年】象有齒,以焚其身。【註】杜預曰:焚,斃也。服虔曰:焚,讀曰僨僵也。【集韻】本亦作僨。
叶汾沿切。【郭璞·炎山贊】木含陽精,氣結則焚,理其微乎,其妙在傳。
叶符筠切。【曹植文】季嗣不維,網漏于秦,崩樂滅學,儒坑禮焚。【說文】本作燓。【集韻】或作炃燌。

◎ 枯鱼的意思

⒈  干鱼。参见“枯鱼之肆”。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孙叔敖 相 楚,栈车牝马,糲饼菜羹,枯鱼之膳……其俭偪下。”
三国 魏 应璩 《百一诗》之一:“田家无所有酌醴焚枯鱼。”
宋 陆游 《久雨杜门遣怀》诗:“城闉路断吾何恨,浊酒枯鱼亦破颜。”
清 方文 《宛陵雨中访蔡四芹溪》诗:“即焚枯鱼酌麦醴,中郎风味千古存。”

⒉  困于涸辙之鱼。

唐 钱起 《罢官后酬元校书见赠》诗:“宦名随落叶生事感枯鱼。”
清 张维屏 《三元里》诗:“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

总述:诗句酌醴焚枯鱼出自《和石侍御山庄》。作者是唐朝诗人杨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