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霜清百丈水

诗句
霜清百丈水
拼音
 shuāng qīng bǎi zhàng shuǐ
平仄
平平仄仄仄
韵脚
上声四纸
上一句
寒空入两嶔
下一句
风落万重林

「霜清百丈水」出自:《赴使泷峡》

溪路日幽深,寒空入两嶔。霜清百丈水,风落万重林。
夕鸟联归翼,秋猿断去心。别离多远思,况乃岁方阴。

「霜清百丈水」作者:

张九龄(678─740),唐著名政治家、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707)举进士,任校书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登道侔伊吕科,升任右拾遣。后历任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桂州都督、中书侍郎等职。曾因…

「霜清百丈水」辞典释义

◎ 霜清的意思

⒈  形容秋水明净;洁净。

唐 张九龄 《赴使泷峡》诗:“霜清百丈水风落万重林。”
唐 皇甫冉 《寄刘方平大谷田家》诗:“冰结泉声絶,霜清野翠浓。”
宋 黄庭坚 《外舅孙莘老留诗庭坚和》:“我来杪摇落,霜清见鱼行。”

⒉  整肃,肃清。

唐 李白 《赠宣城赵太守悦》诗:“持斧佐三军,霜清天北门。”

◎ 百丈的意思

⒈  极言高、深或远。

汉 枚乘 《七发》:“上有千仞之峯,下临百丈之谿。”
南朝 梁 沉约 《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诗:“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
唐 韩愈 《次同冠峡》诗:“落英千尺堕游丝百丈飘。”
《北史·西域传·小月氏国》:“其( 小月氏国 )城东十里,有佛塔,周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所谓百丈佛图也。”

⒉  牵船的篾缆。

《宋书·朱超石传》:“时军人缘 河 南岸,牵百丈, 河 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为虏所杀略。”
唐 杜甫 《十二月一日》诗之一:“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瀨船。”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百丈》:“杜 诗舟行多用百丈,问之 蜀 人,云,水峻岸石又多廉稜……故劈竹为大瓣,以麻索连贯其际,以为牵具,是名‘百丈’。”
《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从此一路都是上水,除非大顺风,方使得布帆,风略小些,便要扯着百丈。你道怎么叫做百丈?原来就是縴子。”
清 黄遵宪 《下水船歌》:“百丈横牵上瀨舟,三朝三暮见 黄牛。”

⒊  借指井绳。

唐 杜甫 《铜瓶》诗:“铜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⒋  唐 代名僧 怀海,住 洪州 百丈山,因以为号,称“百丈禅师”。参阅《景德传灯录·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

◎ 水的意思

【巳集上 • 水】水·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0

【唐韻】【正韻】式軌切【集韻】【韻會】數軌切,稅上聲。【說文】準也。北方之行,象衆水流,中有微陽之氣也。【徐鉉曰】衆屈爲水,至柔,能攻堅,故一其內也。【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濡也。【書·洪範】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潤下。【正義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體,水最微,爲一。火漸著,爲二。木形實,爲三。金體固,爲四。土質大,爲五。【易·乾卦】水流濕。【說卦】坎爲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訓】積隂之寒氣爲水。
六飮之一。【周禮·天官】漿人掌共王之六飮,水漿醴涼醫酏。
【禮·玉藻】五飮:上水、漿、酒、醴、酏。【註】上水,水爲上,餘次之。
【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水曰淸滌。
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註】鑒,鏡屬,取水者。世謂之方諸。
官名。【左傳·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
【前漢·律歷志】五聲,羽爲水。
天水,郡名,漢武帝所置。
中水,縣名,屬涿郡。應劭曰:易二水之中。見【前漢·地理志】。
黑水,國名,卽韐。
露爲上池水。【史記·扁鵲傳】飮是以上池之水。【註】上池水,謂水未至地,蓋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藥。
姓。
【韻補】叶式類切,音墜。【劉楨·魯都賦】蘋藻漂於陽侯,芙蓉出於渚際。奮紅葩之熩熩,逸景燭於崖水。
叶呼委切,音毀。【李白·游高淳丹陽湖詩】龜游蓮葉上,鳥宿蘆花裏。少女棹輕舟,歌聲逐流水。
【韻補】音準。引《白虎通》水之爲言準也。○按準乃水之義,非水之音。蓋沿《周禮·考工記》鄭註,準讀爲水而誤。今不從。

总述:诗句霜清百丈水出自《赴使泷峡》。作者是唐朝诗人张九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