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争把七贤平

诗句
争把七贤平
拼音
 zhēng bǎ qī xián píng
平仄
平仄仄平平
韵脚
下平一先、下平八庚
上一句
若游三点外
下一句
苦雾埋空室

「争把七贤平」出自:《闻大愿和尚顺世三首》

王室今如毁,仍闻丧我师。古容图得否,内院去无疑。
岳鬼月中哭,松龛雪次隳。直须文五色,始可立高碑。
邺卫松杉外,芝兰季孟间。尽希重诏出,只待六龙还。
不疾成千古,令焚动四山。感恩终有泪,遥寄水潺潺。
师禀尽名卿,孤峰老称情。若游三点外,争把七贤平
苦雾埋空室,啼猿有咽声。今朝益惆怅,曾沐下床迎。

「争把七贤平」作者:

贯休(832-912),唐末诗僧、画家。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县)人。七岁出家,后云游四方,广事干谒。乾宁初年(894),谒吴越王钱鏐,献贺诗,中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之句,钱鏐有称帝野心,要他把「十四州」易为「…

「争把七贤平」辞典释义

◎ 争的意思

【巳集中 • 爪】争·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4

〔古文〕【唐韻】側莖切【集韻】甾耕切,音箏。【說文】引也。从。【徐鉉曰】音曳。二手而曳之,爭之道也。【廣韻】競也。【書·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玉篇】諫也。
訟也。【增韻】理也,辨也。【禮·曲禮】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姓。【正字通】印藪有爭不識,爭同。
【集韻】側逬切,箏去聲。義同。
【廣韻】本作諍,諫諍也,止也。【孝經·諫諍章】天子有爭臣七人。【韻會】俗作争,非。

◎ 把的意思

【卯集中 • 手】把·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4

【唐韻】博下切【集韻】【正韻】補下切【韻會】補瓦切,巴上聲。【說文】握也。【孟子】拱把之桐梓。【楚語】烝嘗不過把握。
【廣韻】持也。【增韻】執也。【戰國策】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胷。【史記·殷本紀】湯自把鉞,以伐昆吾。【前漢·王溫舒傳】擇郡中豪敢往吏爲爪牙,皆把其陰重罪,而縱使督盜賊。
【釋名】把,播也。所以播除物也。
【唐韻】【集韻】【韻會】蒲巴切,音杷。與爬通。【前漢·貢禹傳】農夫捽草把土。【註】把,手掊之也。
【郊祀志】掊視得鼎。【註】掊,手把土也。
批把,樂器,推手前曰批,引手後曰把。詳批字註。
姓。【廣韻】本東樓公之後,避難改焉。西魏有襄州刺史把秀。
【正韻】必駕切,音霸。與弝通。【禮·曲禮】左手承弣。【疏】弣,弓把也。【釋文】把音霸。手執處也。【正字通】把與杷別。韻會小補通作杷。引漢書譌本,合把杷爲一,非。

◎ 七贤的意思

⒈  指 魏 晋 时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七个名士。

《晋书·嵇康传》:“所与神交者,惟 陈留 阮籍,河内 山涛,豫其流者, 河内 向秀,沛国 刘伶,籍 兄子 咸,琅邪 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唐 皇甫湜 《醉赋》:“沉湎於酒,有 晋 之七贤。”
元 沉禧 《南吕一枝花·七月六日为施以和寿作》套曲:“七贤林下客,九老会中儔。”

⒉  指 东汉 袁秘、封观、陈端、范仲礼、刘伟德、丁子嗣、张仲然 七人。

《后汉书·袁闳传》:“黄巾 起, 秘 从太守 赵谦 击之,军败, 秘 与功曹 封 观 等七人以身扞刃,皆死於陈, 谦 以得免。詔 秘 等门閭号曰‘七贤’。”

⒊  佛教指调心顺道的七个阶次或七贤人。

《仁王经·序品》:“復有十亿七贤居士,德行具足。”
吉藏 疏:“七贤有二义。一依小乘者:一、五停心观;二、别相念处;三、总相念处;四、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此等调心顺道,故名为贤。二依大乘:一初发心人;二名有相行人;三名无相行人;四名方便行;五名习种性;六性种性;七道种性。此七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
前蜀 贯休 《闻大愿和尚顺世》诗之三:“师禀尽名卿孤峰老称情若游三点外争把七贤平。”

⒋  泛指七位贤人。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与之大夫》:“进公家,不终朝七贤并拔,较吾兄应是没争差。”

◎ 平的意思

【寅集下 • 干】平·康熙筆画:5·部外筆画:2

〔古文〕【唐韻】符兵切【集韻】【韻會】蒲兵切【正韻】蒲明切,音苹。【說文】平,語平舒也。【廣韻】平,正也。【增韻】平,坦也。【易·泰卦】无平不陂。
【廣韻】平,和也。【書·堯典】平章百姓。【傳】平和章明。【疏】和協顯明於百官之族姓。
成也。謂解恕和好也。【爾雅·釋詁】平,成也。【春秋·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穀梁傳】平者,成也。善其量力而反義也。【註】各自知其力,不能相制,反共和之義。【左傳疏】平者,和也。言其先不平,而今始平。
治也。【書·大禹謨】地平天成。【傳】水土治曰平。【詩·小雅】原隰旣平。
治之也。【詩·大雅】修之平之,其灌其栵。【疏】修理之平治之者,其爲灌木其爲栵木之處也。
平服也。【詩·大雅】四方旣平,王國庶定。【疏】四方旣已平服,王國之內幸應安定。
【玉篇】平,齊等也。【增韻】平,均也。【易·乾卦】雲行雨施,天下平也。【疏】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書·君奭】天壽平格。【疏】正義曰:平謂政敎均平也。
【廣雅】平,均賦。【史記·平準書註】索隱曰:大司農屬官有平準令丞者,以鈞天下郡國輸斂,貴則糶之,賤則貴之。平賦以相準,輸賦於京都,故命曰平準。
樂聲不相踰越也。【周語】樂從和,和從平。
【爾雅·釋詁】平,易也。【疏】易者,不難也。【後漢·班超傳】任尚曰:我以班君當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
歲稔也。【前漢·食貨志】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
【諡法】執事有制曰平,治而無眚曰平,布綱治紀曰平。
【爾雅·釋地】大野曰平。【疏】大野之澤。一名平。【韓愈·城南聮句】沙篆印迴平。【註】洪慶善曰:華山有靑柯平、種藥平,因地之平處也。
臘月曰嘉平。【史記·秦始皇紀】更名臘曰嘉平。【註】茅盈內紀曰:盈曾祖父蒙於華山白日升天。其邑謠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泰淸,時下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始皇聞謠歌而問其故,父老具對,因改臘曰嘉平。索隱曰:廣雅云,夏曰淸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蜡,亦曰臘,秦更曰嘉平。蓋因歌謠之詞而改從殷號也。
華平,瑞木名。【宋書·符瑞志】華平,其枝正平。王者有德則生,德剛則仰,德弱則俯。【張衡·東京賦】植華平於春圃。【註】天下平,其華則平。
廷尉平,官名。【史記·張釋之傳】廷尉。天下之平也。【前漢·百官表】宣帝地節三年,置廷尉左右平,秩六百石。
平原,太平,平陸,地名。【爾雅·釋地】廣平曰原,高平曰陸。【疏】廣平曰原者,謂澤之廣平者亦曰原。漢以平原爲郡名。高平曰陸者,謂土地豐,正名爲陸。【又】東至日所出,爲太平,太平之人仁。【孟子】孟子之平陸。
州名。【唐書·地理志】平州北平郡。【廣韻】古山戎孤竹,白狄子二國之地,秦爲遼西郡,隋爲北平郡,唐爲平州。
姓。【廣韻】齊相晏平仲之後。【前漢·平當傳】當哀帝時爲丞相,子晏歷位大司徒。
複姓。【何氏姓苑】有平陵,平寧二氏。【姓譜】平陵氏,史記平陵老之後。
【廣韻】房連切【集韻】【韻會】毗連切【正韻】蒲眠切,音㛹。【廣韻】平平,辨治也。【書·洪範】王道平平。【詩·小雅】平平左右。
【韻會】均也。
【韻會】皮命切,音病。平物賈也。【周禮·地官·質劑註】市中平賈,今時月平是也。
【地官·質人註】質平也。主平定物賈。【揚子·方言】一鬨之市,必立之平。【後漢·五行志】桓帝初,京都童謠曰:游平買印自有平,不避豪賢及大姓。
古與便辯通。【史記·五帝紀】便章百姓。【註】索隱曰:古文尚書作平,平旣訓便。因作便章。其今文作辯章。古文平字亦作便,便則訓辯,遂爲辯章。
叶皮陽切,音龎。【張籍·祭韓愈詩】北臺臨稻疇,茂野多隂涼。板亭坐垂釣,煩苦稍巳平。
【集韻】拼古作平。註詳手部八畫。

总述:诗句争把七贤平出自《闻大愿和尚顺世三首》。作者是唐朝诗人贯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