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退朝花底散

诗句
退朝花底散
拼音
 tuì cháo huā dǐ sàn
平仄
仄平平仄仄
韵脚
上声十四旱、去声十五翰
上一句
春旗簇仗齐
下一句
归院柳边迷

「退朝花底散」出自:《晚出左掖》

昼刻传呼浅,春旗簇仗齐。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
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

「退朝花底散」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

「退朝花底散」辞典释义

◎ 退朝的意思

⒈  古代君臣朝见,礼毕而退。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魏子 ﹞退朝,待于庭。”
唐 杜甫 《晚出左掖》诗:“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退朝之后,他( 皋陶 )就赶紧下了一道特别命令,叫百姓都要学习 禹 的行为。”

◎ 花的意思

【申集上 • 艸】花·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4

〔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
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
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
【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鄭氏曰:,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
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藝之英華。花字與華用。而五經、諸子、楚辭、先秦、兩漢之書,皆古文相傳,凡華字未有攺爲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餘,頒之遠近,以爲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晉以下之新字乎。

◎ 底的意思

【寅集下 • 广】底·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5

【唐韻】都禮切【集韻】【韻會】【正韻】典禮切,音邸。【說文】山居也。
【說文】下也。
【玉篇】止也。【爾雅·釋詁】底,待也。【註】止也。【疏】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
【玉篇】滯也。【左傳·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註】底,滯也。【晉語】戾久將底,底箸滯淫。
【增韻】器臀也。【詩·大雅】于橐于囊。【箋】無底曰橐。有底曰囊。
文書槀曰底。【春明退朝錄】公家文書稿,中書謂之草,樞密院謂之底,三司謂之檢。祕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卽貞明中崇政院書也。
凡供役使者曰小底。【晉公談錄】皇城使劉承規,在太祖朝爲黃門小底。
設疑之辭。【匡謬正俗】俗謂何物爲底。此本言何等物,後省何,直云等物耳。應璩詩云:用等謂才學,言用何等才學也。去何言等,其言已舊,今人不詳根本,乃作底字,非也。唐人詩多用底字。【杜甫·寄王陶二少尹詩】文章差底病。【韓愈·曲江寄白舍人詩】有底忙時不肯來。
與厎通。【韻會】厎,通作底。【詩·小雅】靡所底止。【傳】底,至也。
與砥通。【前漢·枚乗傳】磨礱底厲。【註】底,柔石也。
叶都木切,音啄。【郭璞·東海外大壑讚】寫溢洞穴,暵昏龍燭。爰有天壑,號爲無底。

◎ 散的意思

【卯集下 • 攴】散·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8

〔古文〕枚【廣韻】【韻會】蘇旱切【集韻】顙旱切,音傘。㪔,通作散。【易·說卦】風以散之。【禮·曲禮】積而能散。
【公羊傳·莊十二年】散舍諸宮中。【註】散,放也。
【博雅】布也。【廣韻】散,誕也。【增韻】又宂散,閒散。【韻會】不自檢束爲散。【莊子·養生主】散人又惡知散木。【註】不在可用之數。
姓。【書·君奭】有若散宜生。【傳】散氏,宜生名。
酒尊名。【周禮·春官·鬯人】凡疈事用散。【註】漆尊也,無飾曰散。【儀禮·燕禮】酌散西階上。【註】酌散者,酌方壷酒也。【禮·禮器】賤者獻以散。【註】五升曰散。○按《周禮》《儀禮》《禮記》《釋文》音素旱反。《韻會》獨引此條入去聲,非是。蓋上去二聲可通讀也。
藥石屑曰散。【後漢·華陀傳】漆葉靑䴴散。
琴曲名。【晉書·嵆康傳】有廣陵散。
【廣韻】蘇旰切【集韻】【韻會】先旰切,音鏾。義同。
【集韻】相干切。與跚同。【史記·平原君傳】槃散行汲。【註】索隱曰:先寒反,亦作珊。音同。

总述:诗句退朝花底散出自《晚出左掖》。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