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送费六还蜀

唐代 · 骆宾王
星楼望蜀道,月峡指吴门。万行流别泪,九折切惊魂。
雪影含花落,云阴带叶昏。还愁三径晚,独对一清尊。
(0)
纠错/补充

送费六还蜀翻译和注释

赏析

送费六还蜀拼音版

xīng lóu wàng shǔ dào ,yuè xiá zhǐ wú mén 。wàn háng liú bié lèi ,jiǔ shé qiē jīng hún 。
xuě yǐng hán huā luò ,yún yīn dài yè hūn 。hái chóu sān jìng wǎn ,dú duì yī qīng zū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送费六还蜀作者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唐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瞾檄》。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也就是唐代建国的第二年,在乌伤城北一个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名叫骆家塘的小村庄里,后来成为“初唐四杰”(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之一的骆宾王,诞生来到人间。骆姓是古乌伤的名门望族特有的姓,早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就出了骆俊、骆统、骆秀一门祖孙三人,成为名盛一时的文臣武将和志行卓越的俊士,一直为史家所称道。此后骆族虽然簪缨不绝,代有才人,但到骆宾王出生之前,家族已经衰落。然而诗书传家、清节自守的家风却始终不变。

骆宾王的祖父,早年也曾担任过地方小吏,隋末为避兵乱,弃职回家闲居,过着耕读自娱的农家生活。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史,为人豁达大度,和地方上的关系相处得很好。宾王的父亲骆履元,就是在他的精心培育和言行熏陶下,成长为一个经纶满腹、志行超逸、在当地颇有声望的才士。如今第三代的长孙降临人世,为这个和睦欢乐的家庭更增添了一分喜气。祖、父两个忙不迭地翻检古籍,要为小儿取一个好的名字。

出于久乱求治的心切,加上望子成龙的渴望,父子两人经过一番推敲,最后根据《周易·观·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意思,给小儿取名宾王,字观光。用意是期望小生命长成后,能体察民情,辅佐君王,建功立业,造福黎民。——骆宾王长大以后,深谙祖、父命名的苦心,于是矢志不渝,始终以自己的名、字作为言行进止的座右铭,力图辅君佐国,干一番事业。然而世海泛浊,正道难行,迎接他的却是一连串的波折与不幸。又是罢官贬职,又是诬赃下狱,命运乖蹇,壮志难酬。最后遁迹荒野,客死他乡,连骸骨下落也不为人知。这样的结果怕是祖、父为他命名时所始料不及的。

唐朝建国以后,为了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很快从战乱中恢复过来,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种蒸蒸向上的社会气氛激励下,根据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教诲和家族“簪缨传家”的传统,学业修成,等待传飞腾跃的骆履元,在家里待不住了。在父亲的指点下,他打点行装,离家出游,上京谋仕去了,把小宾王的教育和养抚留给自己的父亲和年轻的妻子。为了使自己的期望成为现实,祖父对骆宾王的教育称得上是呕心沥血。还在宾王开始咿哑学语的时候,祖父就经常把孙子抱坐在膝上,教他朗读简易的诗文。大约是“天之欲降大任于斯人”吧,一开始骆宾王对诗文吟读就表现出浓烈的兴趣,仿佛和它们有天合之缘。一首诗只消教几遍,他就能用吐字还不十分清晰的童音朗诵出来。抑扬顿挫,颇合规矩,而且经久不忘。这种天赋的资质与灵性,使祖父兴奋不已,脸上总是荡漾着笑容。合家人的生活也因此增添了不少欢乐。

转眼间,骆宾王已经五六岁,他不仅已熟记不少诗文,而且在祖父的指导下,还能吟句作文。祖父经常向他讲述的历史掌故和人物故事,在他的脑子里积存起来,使他拥有了初步的文史知识。对儒家处世做人的道理,虽然还不能深切理会,但在祖父的言传身教下,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应该说骆宾王的启蒙教育是十分出色的,他心中的智慧之门,很早地被打开了。

骆宾王7岁咏鹅的故事,具体情节是否如此,史无明载,这里只能按传说缀成。但这首诗,像春风一样,很快就广为流传,成为各地学童人人喜爱诵读咏唱的童谣。骆宾王从此也就得到“江南神童”的美誉。

随着岁月的流转,这首诗连同骆宾王7岁咏鹅的故事,始终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如今不仅国内人人都在传唱,而且冲出国境,成为儿歌的经典和智慧的象征。永远放射着光芒。

骆宾王的父亲外出谋仕,经过几番拼搏,终于京试中式,被授予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令。消息传来,合族振奋。他在博昌任上忙完交接事务之后,就抽暇南下,返乡省亲祭祖。然后携妻、儿北上,同居任所。

骆宾王离开义乌的时候,年龄大约在10岁左右。虽然他在家乡已经享有神童的美誉,但从祖父那里接受的仅仅是启蒙教育。父亲认为要想学有所成,必须进行严格的系统教育。一方面他亲自督导,让宾王继续承接家学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把宾王送进博昌县学馆,接受齐鲁学风的熏陶。

除了在县学馆学习之外,父亲还让骆宾王结交齐鲁一带的名士,使他在广泛的交游切磋中,提高和深化自己的学识。在后来写的《与博昌父老书》中,骆宾王曾有“张学士溘从朝露,辟闾公倏掩夜台”的话。这“张学士”和“辟闾公”,就是当年骆宾王与之交游的良师益友。若干年以后,骆宾王再回博昌,则两人已双双去世。所以他“感今怀古,不觉涕之无从也”。

正当骆宾王学业蒸蒸日上,心怀凌云之志,打算通过试场拼搏,以实行“利用宾于王”的理想的时候,父亲突然病死任上。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对骆宾王来说,无异于猛雷轰顶,使他于悲伤之中,又惊愕得不知所措。因为这时他年仅十七八岁,还缺乏处世经验和应变能力。幸好骆履元为官清正,做人刚直,很受当地父老乡绅的拥戴。加上和附近州县官佐的关系也很好,所以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孤儿寡母料理丧事。按照丧制,骆宾王停学守孝。待到三年服满,家计已十分艰难。其时兖州瑕丘县的韦明府(唐时称县令为明府),是骆履元生前挚友。为了周济骆宾王一家数口的生活,就把他们母子接到瑕居居住。一边资助日常的生活费用,一边帮助骆宾王做好上京赴考的一切准备。

当时上京考试,必须经地方举送。举送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学馆”选送,称为“生徒”;二是由州、县考送,称作“乡贡”。骆宾王父殁守孝,已经离开博昌学馆,现在又移居瑕居,所以只能以“乡贡”的资格入京考试。当时“乡贡”的名额,规定很严,一个州只有二三名。幸亏骆宾王在齐鲁已颇有名望,加上父亲一些朋友的关照,他在州、县竞选中顺利地过了关。于是怀着鹏飞龙腾的渴望,他辞别母亲,奔赴长安。满望春闹一搏,扬名大下,然后济世用时,建立功业。然而事情并没有如他想象的那么顺利发展,命运之神给予他的却是接二连三的波折。从此他一直在一条坎坷不平,而且又是荆棘丛生的人生小路上艰难奔波,直到生命的尽头!

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四杰”齐名,原是诗文并称的。他们的骈文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之中,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俪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风,有着明显的不同。骆宾王《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这种时代新风、流传广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书》本传)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连敌对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则天,也为之折服。

《骆宾王集》,最早为中宗时郗云卿所辑10卷本,其书已佚。明、清两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后出,最为完善,有中华书局排印本。事迹见新、旧《唐书》。

精彩推荐

  • 送费子归武昌

    汉阳归客悲秋草,旅舍叶飞愁不扫。秋来倍忆武昌鱼,
    梦著只在巴陵道。曾随上将过祁连,离家十年恒在边。
    剑锋可惜虚用尽,马蹄无事今已穿。知君开馆常爱客,
    樗蒱百金每一掷。平生有钱将与人,江上故园空四壁。
    吾观费子毛骨奇,广眉大口仍赤髭。看君失路尚如此,
    人生贵贱那得知。高秋八月归南楚,东门一壶聊出祖。
    路指凤凰山北云,衣沾鹦鹉洲边雨。勿叹蹉跎白发新,
    应须守道勿羞贫。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却人。

    2023-09-23
  • 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凡三十韵

    大雅何寥阔,斯人尚典刑。交期余潦倒,材力尔精灵。
    二子声同日,诸生困一经。文章开穾奥,迁擢润朝廷。
    旧好何由展,新诗更忆听。别来头并白,相见眼终青。
    伊昔贫皆甚,同忧心不宁。栖遑分半菽,浩荡逐流萍。
    俗态犹猜忌,妖氛忽杳冥。独惭投汉阁,俱议哭秦庭。
    还蜀只无补,囚梁亦固扃。华夷相混合,宇宙一膻腥。
    帝力收三统,天威总四溟。旧都俄望幸,清庙肃惟馨。
    杂种虽高垒,长驱甚建瓴。焚香淑景殿,涨水望云亭。
    法驾初还日,群公若会星。宫臣仍点染,柱史正零丁。
    官忝趋栖凤,朝回叹聚萤。唤人看騕褭,不嫁惜娉婷。
    掘剑知埋狱,提刀见发硎。侏儒应共饱,渔父忌偏醒。
    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羽书还似急,烽火未全停。
    师老资残寇,戎生及近坰.忠臣辞愤激,烈士涕飘零。
    上将盈边鄙,元勋溢鼎铭。仰思调玉烛,谁定握青萍。
    陇俗轻鹦鹉,原情类鶺鴒.秋风动关塞,高卧想仪形。

    2023-09-28
  • 送费秀才归衡州

    南望潇湘渚,词人远忆家。客心随楚水,归棹宿江花。
    不畏心期阻,惟愁面会赊。云天有飞翼,方寸伫瑶华。

    2023-09-30
  • 送魏十六还苏州

    秋夜深深北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2023-10-03
  • 送张郎中还蜀歌

    秦家御史汉家郎,亲专两印征殊方。功成走马朝天子,
    伏槛论边若流水。晓离仙署趋紫微,夜接高儒读青史。
    泸南五将望君还,愿以天书示百蛮。曲栈重江初过雨,
    前旌后骑不同山。迎车拜舞多耆老,旧卒新营遍青草。
    塞口云生火候迟,烟中鹤唳军行早。黄花川下水交横,
    远映孤霞蜀国晴。邛竹笋长椒瘴起,荔枝花发杜鹃鸣。
    回首岷峨半天黑,传觞接膝何由得。空令豪士仰威名,
    无复贫交恃颜色。垂杨不动雨纷纷,锦帐胡瓶争送君。
    须臾醉起箫笳发,空见红旌入白云。

    2023-10-08
  • 送何兆下第还蜀

    重江不可涉,孤客莫晨装。高木莎城小,残星栈道长。
    袅猿枫子落,过雨荔枝香。劝尔成都住,文翁有草堂。

    2023-10-09
  • 送成都韦丞还蜀

    蜀门云树合,高栈有猿愁。驱传加新命,之官向旧游。
    晨装逢酒雨,夜梦见刀州。远别长相忆,当年莫滞留。

    2023-10-09
  • 送费骧

    兄寒弟亦饥,力学少闲时。何路免为客,无门卖得诗。
    几人携酒送,独我入山迟。少小同居止,今朝始别离。

    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