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在第二的四字成语
大杀风景 [ dà shā fēng jǐng ]
释义:意思是损害景物,破坏人的兴致。今泛称败人兴致为大杀风景。
出处:唐·李商隐《杂纂》把“花间喝道”、“月下把火”等列为“杀风景”的事情。
格杀弗论 [ gé shā fú lùn ]
释义:指把拒捕、行凶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同“格杀勿论”。
出处:清·夏燮《中西纪事·粤民义师》:“洋人入其界者,登时格杀弗论。”
看杀卫玠 [ kàn shā wèi jiè ]
释义:卫玠:晋人,字叔宝,风采极佳,为众人所仰慕。卫玠被人看死。比喻为群众所仰慕的人。
出处:《晋书·卫玠传》:“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
生杀予夺 [ shēng shā yù duó ]
释义:生:让人活;杀:处死;予:给予;夺:剥夺。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
出处:《韩非子·三守》:“使杀生之机,予夺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荀子·王制》:“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杀生、与夺一也。”
嗜杀成性 [ shì shā chéng xìng ]
释义:嗜:爱好。好杀人成了习性。形容极端凶残。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以杀去杀 [ yǐ shā qù shā ]
释义:用严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出处:《商君书·画策》:“以杀去杀,虽杀可也。”
以杀止杀 [ yǐ shā zhǐ shā ]
释义:用严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出处:《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
格杀不论 [ gé shā bù lùn ]
释义:格:打;格杀:打死;不论:不论罪。指把拒捕、行凶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
出处:《后汉书·刘盆子传》:“皆可格杀。”
格杀勿论 [ gé shā wù lùn ]
释义:格:打;格杀:打死;勿论:不论罪。指把拒捕、行凶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
出处:《后汉书·刘盆子传》:“皆可格杀。”
格杀无论 [ gé shā wú lùn ]
释义:指把拒捕、行凶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同“格杀勿论”。
出处: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三章第三节:“清政府以‘格杀无论’对付人民,人民也以‘格杀无论’对待卖国贼。”
扑杀此獠 [ pū shā cǐ lǎo ]
释义:扑杀:打死;獠:古时骂人的话。打死这个坏家伙。形容对某人憎恨之极。
出处:《新唐书·褚遂良传》:“武氏从幄后呼曰:‘何不扑杀此獠?’”
生杀与夺 [ shēng shā yǔ duó ]
释义:生:叫人活;杀:叫人死;与:赏赐;夺:剥夺。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
出处:《通典·职官》:“《周官》内史掌王之八柄,爵禄废置,生杀与夺,执国法及国令之贰以考政事。”
气杀钟馗 [ qì shā zhōng kuí ]
释义:气:气恼。比喻因愤怒而脸色难看。
出处:清·樵玉山人《钟馗捉鬼传》载:唐代人钟馗,考取了状元,但由于相貌丑陋,皇帝打算另选。于是钟馗气愤之极,自刎而死。
误杀好人 [ wù shā hǎo rén ]
释义:好人:品德好、行为端的人。过失地杀掉品行好的人。
生杀之权 [ shēng shā zhī quán ]
释义:生:叫人活;杀:叫人死。操纵着叫人生或死的权力。形容权力很大
出处:汉·荀悦《汉纪》第28卷:“况郭解之论,以匹夫之细,窃生杀之权,罪已不容于诛矣。”
丰杀随时 [ fēng shā suí shí ]
释义:丰:增加;杀:减少。随时代不同而作增减变动
出处:《晋书·礼志》:“礼典轨度,丰杀随时,虞、夏、商、周咸不相袭,盖有由也。”
可杀不可辱 [ kě shā bù kě rǔ ]
释义:辱:侮辱。可以牺牲生命但不可遭受侮辱。形容做人的尊严
出处:《孔子家语·儒行解》:“儒有可亲而不可却,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
去杀胜残 [ qù shā shèng cán ]
释义: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死刑。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出处:《梁书·武帝纪》:“思所以振民育德,去杀胜残,解网更张,置之仁寿。”
走杀金刚坐杀佛 [ zǒu shā jīn gāng zuò shā fó ]
释义:杀:程度深;金刚:佛的侍从力士;佛:佛教徒对释迎牟尼的简称。比喻劳逸苦乐不均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1回:“不然,头里就赖他那两个,正是‘走杀金刚坐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