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月华吐艳明烛烛

诗句
月华吐艳明烛烛
拼音
 yuè huá tǔ yàn míng zhú zhú
平仄
仄平仄仄平仄仄
韵脚
入声二沃
下一句
青楼妇唱捣衣曲

「月华吐艳明烛烛」出自:《捣练篇》

月华吐艳明烛烛,青楼妇唱捣衣曲。白袷丝光织鱼目,
菱花绶带鸳鸯簇。临风缥缈叠秋雪,月下丁冬捣寒玉。
楼兰欲寄在何乡,凭人与系征鸿足。

「月华吐艳明烛烛」作者:

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是诗人韦应物的后代。早年屡试不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近六十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召为判官,奉使入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入蜀为王建…

「月华吐艳明烛烛」辞典释义

◎ 月华的意思

⒈  月光,月色。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王微<养疾>》:“清阴往来远,月华散前墀。”
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诗:“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水浒传》第五九回:“﹝ 宋江 等﹞在山坡高处,立马望 华州 城里时,正是二月中旬天气,月华如昼,天上无一片云彩。”
端木蕻良 《浑河的急流》:“尤其月华如霰似的散在 浑河 水面上,又静、又香,又是清凉。”

⒉  月亮。

北周 庾信 《舟中望月》诗:“舟子夜离家,开舲望月华。”
前蜀 韦庄 《捣练篇》诗:“月华吐艳明烛烛,青楼妇唱擣衣曲。”
清 纳兰性德 《台城路·上元》词:“阑干敲徧。问帘底纤纤,甚时重见。不解相思,月华今夜满。”
郭沫若 《瓶》诗之八:“我相信这不是甚么犯罪,白云抱着月华何曾受毁?”

⒊  月精。月的精华。

《太平经》抄甲部:“口口传诀在经者二十有四:……五者服月华。”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一:“礼部侍郎 谢公 言有一养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择光莹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口开,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夜置月中,蚌蛤采月华,玩此经两秋,即成真珠矣。”

⒋  月亮周围的五彩光环。由月亮光线通过云层内小水滴或细小冰晶,经衍射所致。

明 冯应京 《月令广义·八月令》:“月之有华常出於中秋夜次,或十四、十六,又或见于十三、十七、十八夜。月华之状如锦云捧珠,五色鲜荧,磊落匝月,如刺绣无异。华盛之时,其月如金盆枯赤,而光彩不朗,移时始散。盖常见之而非异瑞,小説误以月晕为华,盖未见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祥异·天不可测》:“嘉庆 十九年,正月十三、十四、十五三夜,有月华,人人可见。”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余自幼闻‘月华’之説,终未见也。”

◎ 吐艳的意思

⒈  发出艳丽色彩。亦谓放射光辉。

南朝 梁简文帝 《梅花赋》:“吐艳四照之林,舒荣五衢之路。”
前蜀 韦庄 《捣练篇》:“月华吐艳明烛烛,青楼妇唱擣衣曲。”
宋 苏轼 《夜泛西湖五绝》之一:“今夜吐艳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

如:百花吐艳。

◎ 明烛的意思

⒈  古时祭祀用的烛。

《周礼·秋官·司烜氏》:“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

⒉  明亮的烛。

《楚辞·招魂》:“兰膏明烛,华鐙错些。”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燎薰鑪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
毛泽东 《送瘟神》诗之二:“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⒊  明亮地照耀。

清 姚鼐 《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⒋  引申为明察。

孙中山 《大总统劝告北军将士文》:“我诸同胞如不明烛几先,即时反正,他日者大功既定,効用无门,岂不可惜!”

◎ 烛的意思

【巳集中 • 火】烛·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6

【集韻】持中切,音蟲。旱灼也。本作爞。或省。通作蟲。【字彙】俗作燭字。非。
(燭)【唐韻】之欲切【集韻】【韻會】朱欲切,音囑。【說文】庭燎火燭也。【廣韻】燈燭。【禮·曲禮】燭至起。【周禮·秋官·司烜氏】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
【玉篇】照也。【前漢·武帝紀】日月所燭,莫不率。
【爾雅·釋天】四時和謂之玉燭。【註】道光照也。【梁書·文帝紀】太平玉燭,爾乃議之。
【楚辭·天問】日出不到燭龍何燿。
星名。【史記·天官書】燭星,狀如太白,其出也不行,見則滅,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漢元鳳四年,燭星見奎婁閒。
南天燭,藥名。赤者名文燭。木而似草。故又名南燭草。
石燭,一名水肥,一名石脂,一名石液。
姓。【左傳·僖二十八年】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去聲。【前漢·武帝紀】見光集於雲壇,一夜三燭。【註】服虔曰:燭,音炷。師古讀如字。
【唐韻正】音朱。【張衡·東京賦】德寓天覆,輝烈光燭,狹三王之趢趗,軼五帝之長驅。
【唐韻正】後魏渴燭渾民,亦作可足渾民,又作可朱渾民。(燭)

总述:诗句月华吐艳明烛烛出自《捣练篇》。作者是唐朝诗人韦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