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金膏灭明光

诗句
金膏灭明光
拼音
 jīn gāo miè míng guāng
平仄
平平仄平平
韵脚
下平七阳
上一句
异人秘精魂
下一句
水碧辍流温

「金膏灭明光」出自:《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金膏灭明光」作者: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县)。东晋大士族宰相谢玄之孙。谢玄死后,谢灵运只有十八岁就袭爵康乐公,因称谢康乐。四二○年宋高祖刘裕代晋后,谢灵运降公爵为侯,先后出任永嘉太守及临川内史等职。他「…

「金膏灭明光」辞典释义

◎ 金的意思

【戌集上 • 金】金·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0

〔古文〕【唐韻】居音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吟切,音今。【易·繫辭註】天地之數,五五相配以成金木水火土。【疏】地四與天九相得,合爲金。【書·洪範】五行,四曰金,金曰從革。【傳】金可以攺更。【疏】可銷鑄以爲器也。【又】從革作辛。【傳】金之氣味。【疏】金之在火,別有腥氣,非苦非酸,其味近辛,故云金之氣味。
金有五色。【說文】五色金,黃爲之,長久薶,不生衣。百煉不輕,從革不違,西方之行,生於土。【爾雅·釋器】黃金謂之璗,其美者謂之鏐,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書·禹貢】厥貢惟金三品。【傳】金銀銅也。【前漢·食貨志】金有三等,黃金爲上,白金爲中,赤金爲下。【註】白金,銀也。赤金,丹陽銅也。師古曰:金者五色,黃金、白銀、赤銅、靑鉛、黑鐵。
【公羊傳·隱五年】百金之魚。【註】百金,猶百萬也。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萬錢矣。【莊子·逍遙遊】不過數金。【註】百金,金方寸,重一斤爲一金。百金,百斤也。【史記·平準書】黃金一斤。【註】索隱曰:如淳云:時以錢爲貨,黃金一斤直萬錢,非也。
臣瓚云:秦以一鎰爲一金,漢以一斤爲一金,是其義也。董彥遠曰:漢一斤金四兩,直二千五百文。【正字通】或曰古十兩爲一斤。兵法:興師一萬,日費千金。燕昭王以千金養士,皆此數也。非若今人以二十四銖爲一金也。
樂有八音,一曰金。【左傳·成十二年】金奏作于下。【疏】金奏,擊鐘以爲奏樂之節。金,謂鐘及鎛也。【周禮·春官·鍾師】掌金奏。
兵也。【禮·中庸】衽金革。【朱註】金戈兵之屬。
【韻會】軍行鉦鐸曰金。【釋名】金鼓。金,禁也,爲進退之禁也。【前漢·李陵傳】聞金聲而止。【註】金,鉦也。一名鐲。
黃色也。【前漢·宣帝紀】金芝九莖,產於函德殿銅池中。【註】金芝,色像金也。【李白·宮中行樂詞】柳色黃金嫩。
堅也。【前漢·司馬相如傳】上金隄。【註】金隄,言水之隄塘,堅如金也。【賈誼·過秦論】金城千里。
官名。【周禮·秋官】職金掌凡金、玉、錫、石、丹靑之戒令。【魏志·王修傳】行司金中郞將。【唐書·百官志】更金部曰司金。【遼史·國語解】隂山採金置冶採鍊,名山金司。【元史·世祖紀】置淮南淘金司。
【前漢·百官公卿表】更名執金吾。【註】金吾,鳥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職主先導,以禦非常,故執此鳥之象,因以名官。【古今注】金吾,棒也。以銅爲之,黃金塗兩末,謂爲金吾御史大夫。司隷校尉,亦得執焉。
【論語·摘輔象】風后受金法。【註】金法,言能決理是非也。
地名。【五音集韻】金州,周爲附庸國,魏於安康縣置東梁州,後周攺爲金州。
【前漢·地理志】金城郡。【註】昭帝始元六年置。應劭曰:初築城得金,故曰金城。臣瓚曰:稱金,取其堅也。【方輿勝覽】楚威王置金陵邑,因其地有王氣,埋金鎮之,故名。
山名。【廣輿記】在鎮江府城西北江中,唐裴頭陀於此開山得金,故名。
【述異記】黃金山,生交讓樹。【又】南金山有師子獸。
臺名。【白帖】燕昭王置千金于臺上,以延天下之士,故謂黃金臺。
花名。【五代史·附錄】湯城淀池多異花。一曰旱金,大如掌。
樹名。【洞冥記】影蛾池北有生金樹。破之皮閒有屑,如金而色靑,亦名靑金樹。
草名。【周禮·春官·鬱人註】鬱金香草,宜以和鬯。
【拾遺記】祖梁國獻蔓金苔。【正字通】百兩金,藥名。
【唐本草】牡丹,亦名百兩金。
古天子號。【帝王世紀】少昊氏以金德王,故號金天氏。
國號。【金史·太祖紀】國有金水,源產金,故號大金。
姓。【五音集韻】古天子,金天氏之後。
漢複姓。金留氏,出《姓苑》。
書名。【前漢·蕭望之傳】金布令甲。【註】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庫金錢布帛之事,因以名篇令甲者其篇甲乙之次。【唐書·藝文志】海蟾子元英還金篇一卷。【宋史·藝文志】叢金訣一卷。
神名。【前漢·郊祀志】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註】金形似馬,碧形似雞。
闕門名。【前漢·公孫弘傳】待詔金馬門。【註】武帝時更名魯班門爲金馬門。
金精,珠名。見【博雅釋珠】。
鍾名。【拾遺記】帝顓頊有浮金之鍾。
星名。【酉陽雜俎】北斗第三星曰視金。【淸異錄】高麗謂星曰屑金。
金丹。【抱朴子·金丹卷】神人授之金丹仙經。
石名。【淮南子·地形訓】黃澒五百歲生黃金。【註】澒,水銀也。黃金,石名。
去聲。【字彙補】音噤。【荀子·解蔽篇】金口閉舌。
【韻補】叶居良切,音疆。【易林】剛柔相傷,火爛銷金。

◎ 膏的意思

【未集下 • 肉】膏·康熙筆画:16·部外筆画:10

【唐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正韻】姑勞切,音高。【說文】肥也。【韻會】凝者曰脂,澤者曰膏。一曰戴角者脂,無角者膏。【元命包】膏者,神之液也。【易·鼎卦】雉膏不食。【晉語】不能爲膏,而祗離咎也。【註】膏,肥也。【又】夫膏之性,難正也。【註】膏,肉之肥者。【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狶膏棘軸。【註】狶膏,豬脂也。
【博雅】人一月而膏。【左傳·成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註】心下爲膏。
【正韻】澤也。【博雅】膏,滑澤也。【易·屯卦】屯其膏。【疏】正義曰:膏謂膏澤也。
脣脂,以膏和丹作之,亦曰膏。【詩·衞風】豈無膏沐,誰適爲容。
甘也。【禮·禮運】天降膏露。【註】膏,猶甘也。
凡樹理之白者皆曰膏。【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植物宜膏物。【註】鄭司農曰:膏物,謂楊柳之屬,理致且白如膏。
五穀之滑者皆曰膏。【山海經】西南黑水之閒,有廣都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註】郭曰:言味好,皆滑如膏。
【唐韻】古到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號切,音誥。潤也。【詩·曹風】芃芃黍苗,隂雨膏之。【釋文】膏,古報反。【禮·內則】脂膏以膏之。【釋文】膏之,古報反。◎按劉鑑經史動靜字音,凡脂膏之膏則讀平聲,用以潤物曰膏,則讀去聲。

◎ 灭的意思

【巳集上 • 水】灭·康熙筆画:14·部外筆画:10

〔古文〕【唐韻】亡列切【集韻】莫列切,音搣。【說文】盡也。【周禮·夏官】大司馬九代之,灋外內亂,鳥獸行,則滅之。【註】毀其宗廟社稷曰滅。
沒也。【易·大過】過涉滅頂。
火熄也。【書·盤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
【韻補】叶明祕切,音媚。【曹植·夏啓讚】大戰于甘,有扈以滅。威振諸侯,元功克乂。

◎ 明光的意思

⒈  日光。亦指白日,太阳。

南朝 宋 鲍照 《学刘公干体》诗之五:“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
南朝 梁武帝 《东飞伯劳歌》:“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幃綺帐脂粉香。”

⒉  铠甲名。铁铠。

三国 魏 曹植 《上先帝赐铠表》:“先帝赐臣鎧:黑光、明光各一领。”

⒊  明亮;光亮。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诗:“金膏灭明光,水碧缀流温。”
《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小夫人将一串一百单八颗西珠数珠,颗颗大如鸡荳子,明光灿烂。”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俩的雨衣都让雨水洗得明光发亮。”

⒋  指神话中昼夜常明的 丹丘。按,《九怀》中之 丹峦 即 丹丘。

《楚辞·王褒<九怀·通路>》:“朝发兮 葱岭,夕至兮 明光。”
王逸 注:“暮宿东极之 丹峦 也。”
《楚辞·远游》“仍羽人於 丹丘 兮,留不死之旧乡” 汉 王逸 注:“因就众仙於 明光 也, 丹丘 昼夜常明也。 《九怀》曰‘夕宿乎 明光 ’, 明光 即 丹丘 也。”

⒌  汉 代宫殿名。后亦泛指朝廷宫殿。参见“明光殿”。

唐 武元衡 《出塞作》诗:“要须洒扫龙沙净,归謁 明光 一报恩。”
宋 苏轼 《次韵钱穆父》:“老入 明光 踏旧班,染鬚那復唱《阳关》。”
清 陈梦雷 《秋兴》诗之八:“当年起草侍 明光,鱸鱠娱亲请尚方。”

总述:诗句金膏灭明光出自《入彭蠡湖口》。作者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