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却因图画见精神

诗句
却因图画见精神
拼音
 què yīn tú huà jiàn jīng shén
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
上平十一真
上一句
曾向沧江看不真
下一句
何妨金粉资高格

「却因图画见精神」出自:《题画鹭鸶兼简孙郎中》

曾向沧江看不真,却因图画见精神。何妨金粉资高格,
不用丹青点此身。蒲叶岸长堪映带,荻花丛晚好相亲。
思量画得胜笼得,野性由来不恋人。

「却因图画见精神」作者:

齐己,僧人,益阳人。晚唐著名诗人。存诗十卷。

「却因图画见精神」辞典释义

◎ 却的意思

【子集下 • 卩】却·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7

【唐韻】去約切【集韻】【韻會】【正韻】乞約切,羌入聲。【說文】節欲也。从卩,谷聲。【增韻】止也,不受也。【孟子】卻之爲不恭。
【廣韻】退也。【前漢·袁盎傳】引卻愼夫人坐。【註】蘇林曰:卻謂而退之也。
【儀禮·士昏禮】啓會,卻于敦南。【疏】卻,仰也,謂仰於地。【韻會】俗作却。
訛作㕁。

◎ 因的意思

【丑集上 • 囗】因·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3

〔古文〕【唐韻】於眞切【集韻】【韻會】【正韻】伊眞切,音姻。【說文】从囗大。會意。【徐鍇曰】能大者,衆圍就之也。
仍也,襲也。【論語】殷因於夏禮。【孟子】爲高必因丘陵,爲下必因川澤。【書·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註】析而又析也。【禮·禮器】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享帝于郊。
依也。【論語】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托也。【孟子】時子因子而以告孟子。
由也。【鄒陽·上梁王書】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莫不按劒相眄者,無因至前也。
緣也。【傳燈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因,今生作者是。
姓。【左傳·定二年】遂人四族,有因氏。【正字通】明有因禮、因絅。
【六書正譌】借爲昏姻之姻,言女有所因。
叶烏前切,音烟。【陸雲·贈顧尚書詩】殊音合奏,曲異響連。絕我懽條,統我思因。【集韻】或作㧢。

◎ 图画的意思

⒈  绘画。

《史记·外戚世家》:“上居 甘泉宫,召画工图画 周公 负 成王 也。”
唐 张泌 《春日旅泊桂州》诗:“溪边物色宜图画,林伴鶯声似管絃。”
《西游记》第四九回:“内中有善图画者,传下神影,这才是鱼篮 观音 现身。”
清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昔在 汉 氏,若 武梁祠、鲁灵光殿,皆图画伟人事蹟。”

⒉  用线条、色彩构成的形象或肖像。

《汉书·赵充国传》:“乃召黄门郎 扬雄 即 充国 图画而颂之。”
五代 齐己 《题画鹭鸶兼简孙郎中》诗:“曾向沧江看不真却因图画见精神。”
鲁迅 《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二》:“因为图画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很难由第三者从中作梗的。”

⒊  指地图。

清 秋瑾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诗:“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⒋  比喻壮丽的河山。

宋 苏轼 《郁孤台》诗:“入境见图画,鬱孤如旧游。”

⒌  谋划。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图画安危,揆度得失。”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光武 復为图画成败。”
宋 秦观 《谋主》:“所与图画者,虽父子兄弟有不得而知焉。”

◎ 见的意思

【酉集上 • 見】见·康熙筆画:7·部外筆画:0

【唐韻】【廣韻】古甸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經電切,堅去聲。【說文】視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德被天下,爲萬物所瞻覩。【書·立政】灼見三有俊心。【禮·王制】問百年者就見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爲義。【史記·五帝紀】舜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前漢·東方朔傳】未得省見。【註】言不爲所拔識也。
【通鑑】漢武帝元光五年,張湯、趙禹定律令,務在深文,作見知法。詳矢部知字註。
姓。出【姓苑】。
【唐韻】胡甸切【集韻】【韻會】【正韻】形甸切,賢去聲。【廣韻】露也。【易·乾卦】見龍在田。【疏】陽氣發見,故曰見龍。【儀禮·士相見禮】某也,願見無由達。【註】凡于尊曰見,敵而曰見,謙敬之辭也。【史記·淮隂侯傳】情見勢屈。【師古曰】見,顯露也。
薦達也。【左傳·昭二十年】齊豹見宗魯於公孟。【註】見,薦達也。謂爲之紹介,猶論語云:從者見之也。
見在也。【史記·項羽紀】軍無見糧。【註】無見在之糧。【前漢·高五王傳】文帝封悼惠王子列侯見在者六人爲王。【集韻】俗作現。
【集韻】日朝也。【詩·小雅】見睍曰消。【箋】韓詩作曣,云:見,日出也。
【集韻】居莧切,音襇。棺衣也。【禮·雜記】實見閒,而後折入。【疏】一解云:鄭合見閒二字共爲覸,苦辯反。【集韻】或作梘。
雜也。【禮·祭義】建設朝事,燔燎羶薌,見以蕭光。【註】見當爲覸,音閒厠之閒。孔穎達云:覵,謂雜也。

◎ 精神的意思

⒈  指人的精气、元神。相对于形骸而言。

《吕氏春秋·尽数》:“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汉 王符 《潜夫论·卜列》:“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
元 揭傒斯 《哭王十良仲》诗:“精神与时息,形质随日化。”

⒉  指人的意识。

《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清 刘大櫆 《见吾轩诗序》:“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藴结也。”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至于精神定义若何,欲求精确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

⒊  犹实质,要旨。事物的精微所在。

宋 王安石 《读史》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立宪纪闻》:“各部尚书,出则为各部长官,入则为参预政务大臣,与外国内阁官制,其精神固无异也。”
鲁迅 《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⒋  精力体气。

《韩诗外传》卷六:“劳矣 箕子 !尽其精神,竭其忠爱。”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 赵明诚 ﹞始负担捨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
《红楼梦》第五五回:“王夫人 便觉失了膀臂,一人能有多少精神?凡有了大事,就自己主张;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 李紈 协理。”

⒌  形容人或物有生气。

《世说新语·言语》“周僕射” 刘孝标 注引《晋纪》:“伯仁 仪容弘伟,善於俛仰应答,精神足以荫映数人。”
宋 范成大 《再题瓶中梅花》诗:“风袂挽香虽淡薄,月窗横影已精神。”
《红楼梦》第四九回:“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连大气也不出的 夏先生 也显着特别的精神。精神了两三天, 夏先生 又不大出气了。”

⒍  心神;神志。指神情意态。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精神怳惚,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
《北齐书·废帝纪》:“文宣 怒,亲以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气悸语吃,精神时復昏扰。”
清 刘大櫆 《乡饮大宾金君传》:“遇事之盘错,其精神常镇定,而卒能有剖决以解其纷。”

⒎  风采神韵。

宋 周美成 《烛影摇红》词:“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
元 锺嗣成 《一枝花·自序丑斋》套曲:“那里取 陈平 般冠玉精神, 何晏 般风流面皮;那里取 潘安 般俊俏容仪。”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明 王世贞 评《子虚》《上林》,以为材极富,辞极丽,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

⒏  精明;机警。

《宋书·谢弘微传》:“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五年》:“臣观方今之人,趋进者多,廉退者少,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訐人为风采。”
老舍 《骆驼祥子》二:“有了炮声,兵们一定得跑,那么,他自己也该精神着点了。”

⒐  神通。

《西游记》第二回:“祖师 道:‘你等起去。’叫:‘ 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
《西游记》第十六回:“你看他弄个精神,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蜜蜂儿。”

⒑  哲学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为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

总述:诗句却因图画见精神出自《题画鹭鸶兼简孙郎中》。作者是唐朝诗人齐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