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欲将调鼎献明光

诗句
欲将调鼎献明光
拼音
 yù jiāng diào dǐng xiàn míng guāng
平仄
仄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
下平七阳
上一句
闻道延年如玉液

「欲将调鼎献明光」出自:《彭祖井(一本题上有奉和王相公五字)》

上公旌节在徐方,旧井莓苔近寝堂。访古因知彭祖宅,
得仙何必葛洪乡。清虚不共春池竟,盥漱偏宜夏日长。
闻道延年如玉液,欲将调鼎献明光

「欲将调鼎献明光」作者:

皇甫冉(约717─770),字茂政,润州丹阳人,历任无锡尉、左拾遗、左补阙等。今存诗二卷。

「欲将调鼎献明光」辞典释义

◎ 欲的意思

【辰集下 • 欠】欲·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7

【唐韻】余蜀切【集韻】【韻會】兪玉切【正韻】余玉切,音浴。【說文】貪欲也。从欠谷聲。【徐曰】欲者,貪欲。欲之言續也。貪而不已,於文欠谷爲欲。欠者開口也。谷,欲聲。【禮·曲禮】欲不可從。【疏】心所貪愛爲欲。
【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物欲。【禮·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老子·道德經】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增韻】愛也。【孟子】可欲之爲善。【禮·曲禮】問疾不能遺,不問其所欲。
期願之辭。【論語】我欲仁。【大學】欲明明德於天下。【文子·微明篇】心欲小,志欲大。
婉順貌。【禮·祭義】其薦之也,敬以欲。
將然也。【古銘】欲墮不墮,逢王顆。【杜甫詩】渾欲不勝簪。
與慾通。【詩·大雅】匪棘其欲。【註】與慾同。
【集韻】【韻會】兪戍切,音裕。義同。【揚雄·羽獵賦】壯士忼慨,殊鄕別趣。東西南北,騁嗜奔欲。【潘岳·西征賦】旣餐服以屬厭,泊恬靜以無欲。俱讀裕。
叶余律切,音聿。【易林】鼎足承德,嘉謀是克。爲王開庭,得心所欲。

◎ 将的意思

【寅集上 • 寸】将·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8

〔古文〕【廣韻】卽良切【集韻】【韻會】【正韻】資良切,音漿。【說文】本將帥字。一曰有漸之辭。【蘇林曰】將,甫始之辭。【易·繫辭】是以君子將有爲也,將有行也。
【公羊傳·莊三十二年】君親無將,將而誅焉。【師古註】將有其意也。
抑然之辭。【楚辭·卜居】寧誅鋤草茆以力耕乎,將遊大人以成名乎。
且也。【詩·小雅】將安將樂。
【廣韻】養也。【詩·小雅】不遑將父。
助也。【史記·司馬相如傳】補過將美。
送也。【詩·召南】百兩將之。【邶風】之子于歸,遠于將之。
大也。【詩·小雅】亦孔之將。【商頌】我受命溥將。
承也,奉也,行也。【詩·商頌】湯孫之將。【書·胤征】今予以爾有衆,奉將天罰。【註】將,行也。
【增韻】賚也,持也,與偕也。【正韻】扶持也。【詩·小雅】無將大車。【左傳·莊二十一年】鄭伯將王,自圉門入。
進也。【詩·周頌】日就月將。
從也,隨也。【前漢·郊祀歌】九夷賔將。
【詩·小雅】鮮我方將。【註】壯也。
【楚辭·九辯】恐余壽之弗將。【註】長也。
【詩·大雅】在渭之將。【註】側也。
去也。【荀子·賦論篇】時幾將矣。【註】言時事已去,不可復也。
姓。後趙常山太守將容。
干將,古劒工。【張揖曰】韓王劒師名,今名劒曰干將。
【集韻】【正韻】千羊切【韻會】七羊切,音鏘。請也,幾願辭也。【詩·衛風】將子無怒。【小雅】將伯助予。
聲也。【詩·鄭風】佩玉將將。
嚴正貌。【詩·大雅】應門將將。
集也。【詩·周頌】磬筦將將。
【唐韻】卽諒切【韻會】【正韻】子諒切,音醬。【廣韻】將帥也。【增韻】將之也。【禮·記註】方氏曰:才足以將物而勝之之謂將,智足以帥物而先之之謂帥。
叶卽兩切,音獎。【詩·大雅】天不我將。叶下往。

◎ 调的意思

【酉集上 • 言】调·康熙筆画:15·部外筆画:8

【唐韻】徒遼切【集韻】【韻會】【正韻】田聊切,音迢。【說文】和也。【玉篇】和合也。【詩·小雅】弓矢旣調。【禮·月令】仲夏調竽笙竾簧。
【韻會】揉伏也。【史記·秦本紀】大費佐舜調馴鳥獸。
【正字通】嘲笑也。【世說】王丞相每調之。
【廣雅】欺也,啁也,譀也,出買也。
【莊子·齊物論】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註】樹上枝葉搖動之形。
官名。【周禮·地官】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
姓。【廣韻】周禮有調人,其後氏焉。
【廣韻】【集韻】【韻會】張流切,音輈。朝也。【詩·周南】未見君子,惄如調飢。【毛傳】調,朝也。
作輈。
【廣韻】【集韻】【韻會】徒弔切,迢去聲。【玉篇】選調也。【史記·秦始皇紀】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藁。【註】下令調斂也。【前漢·食貨志】馬數萬匹,卒掌者不足,乃調旁近縣。【師古註】謂選發之也。
【張釋之傳】十年不得調。【師古註】選也。
【袁盎傳】盎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中,調爲隴西都尉。【師古註】遷也。
【玉篇】度也。【增韻】算也。【前漢·鼂錯傳】調立城邑毋下千家。【師古註】謂算度之也。
【玉篇】求也。
【類篇】賦也。【正字通】民賦曰調,晉平吳制戸調。見《晉書》。
唐賦,人之制有四,二曰調。見《舊唐書》。
【廣韻】韻調也。【增韻】音調,樂律也。才調,韻致也。
【韻會】詩也。
叶從紅切,音同。【屈原·離騷】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湯禹儼而求合兮,摰咎繇而能調。

◎ 鼎的意思

【亥集下 • 鼎】鼎·康熙筆画:13·部外筆画:0

〔古文〕鼑【唐韻】【集韻】【韻會】都挺切,音頂。【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左傳·宣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鄭註】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
【周易卦名】巽下離上之卦。
【正韻】鼎,當也。
方也。【前漢·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
鼎鼎,大舒也。【禮·檀弓】喪事鼎鼎爾,則小人。【疏】形體寬慢也。
周鼎,星名。見【步天歌】。
湖名。【史記·封禪書】黃帝鑄鼎於荆山,後世因名其處爲鼎湖。
州名。宋朗州攺鼎州。
城門名。【後漢·郡國志】雒陽東城曰鼎門。【註】九鼎所後入。
維舟曰鼎。【揚子·方言】維之謂之鼎。
官名。【前漢·東方朔傳】夏育爲鼎官。【註】鼎官,今殿前舉鼎者也。
姓。未將鼎澧。
人名。【西京雜記】鼎,匡衡小名也。
【前漢·匡衡傳註】張晏曰:匡衡少時字鼎,長乃易字稚圭,世所傳衡與貢禹書,上言衡狀報,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又】無說詩匡鼎來。【註】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按服虔註誤。
【前漢·賈捐之傳】捐之復短石顯。楊興曰:顯鼎貴。【註】如淳曰:言方且欲貴矣。鼎音釘。師古曰:讀如字。
叶他經切,音汀。【左思·吳都賦】精若耀星,聲若雷霆。名藏於山經,形鏤於夏鼎。

◎ 献的意思

【巳集下 • 犬】献·康熙筆画:13·部外筆画:9

【篇海】同獻。【字彙】俗獻字。
(獻)【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許建切,音憲。【說文】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从犬,鬳聲。【禮·曲禮】犬曰羹獻。
【廣韻】進也。【爾雅·釋詁】享獻也。【疏】致物於尊者曰獻。【周禮·天官·小宰】膳獻。【註】膳獻,禽羞俶獻也。
【膳夫】王燕飮酒,則爲獻主。
【書·益稷】萬邦黎獻。【傳】獻,賢也。【論語】文獻不足故也。
【爾雅·釋言】獻,聖也。【諡法】聰明叡哲曰獻。知質有聖曰獻。
【爾雅·釋天】太歲在亥曰大淵獻。
姓。【風俗通】秦大夫獻則。
【集韻】桑何切,音娑。酒尊名,飾以翡翠,鄭司農說。本作犧,或作戲。詳牛部犧字註。
【禮·明堂位】周獻豆。【註】獻,疏刻之。【疏】正義曰:獻,音娑。娑是希疏之義,故爲疏刻之。【釋文】素何反。
【集韻】魚羈切,音宜。儀也。【周禮·春官·司尊彝】鬱齊獻酌。【註】鄭司農云:獻,讀爲儀。儀酌有威儀多也。
【正韻】虛宜切,音羲。【前漢·王莽傳】建華蓋,立斗獻。【註】師古曰:獻音犧,謂斗魁及杓末如勺之形也。
叶虛言切,音軒。【詩·小雅】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

◎ 明光的意思

⒈  日光。亦指白日,太阳。

南朝 宋 鲍照 《学刘公干体》诗之五:“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
南朝 梁武帝 《东飞伯劳歌》:“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幃綺帐脂粉香。”

⒉  铠甲名。铁铠。

三国 魏 曹植 《上先帝赐铠表》:“先帝赐臣鎧:黑光、明光各一领。”

⒊  明亮;光亮。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诗:“金膏灭明光,水碧缀流温。”
《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小夫人将一串一百单八颗西珠数珠,颗颗大如鸡荳子,明光灿烂。”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俩的雨衣都让雨水洗得明光发亮。”

⒋  指神话中昼夜常明的 丹丘。按,《九怀》中之 丹峦 即 丹丘。

《楚辞·王褒<九怀·通路>》:“朝发兮 葱岭,夕至兮 明光。”
王逸 注:“暮宿东极之 丹峦 也。”
《楚辞·远游》“仍羽人於 丹丘 兮,留不死之旧乡” 汉 王逸 注:“因就众仙於 明光 也, 丹丘 昼夜常明也。 《九怀》曰‘夕宿乎 明光 ’, 明光 即 丹丘 也。”

⒌  汉 代宫殿名。后亦泛指朝廷宫殿。参见“明光殿”。

唐 武元衡 《出塞作》诗:“要须洒扫龙沙净,归謁 明光 一报恩。”
宋 苏轼 《次韵钱穆父》:“老入 明光 踏旧班,染鬚那復唱《阳关》。”
清 陈梦雷 《秋兴》诗之八:“当年起草侍 明光,鱸鱠娱亲请尚方。”

总述:诗句欲将调鼎献明光出自《彭祖井(一本题上有奉和王相公五字)》。作者是唐朝诗人皇甫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