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稍稍亲丝管

诗句
稍稍亲丝管
拼音
 shāo shāo qīn sī guǎn
平仄
仄仄平平仄
韵脚
上声十四旱
上一句
斜光入罗幕
下一句
云发不能梳

「稍稍亲丝管」出自:《初日》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稍稍亲丝管」作者: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为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故世称王江宁。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

「稍稍亲丝管」辞典释义

◎ 稍稍的意思

⒈  渐次;逐渐。

《战国策·赵策二》:“秦 之攻 韩 魏 也,则不然。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稍蚕食之,傅之国都而止矣。”
《汉书·韩王信传》:“居七日, 胡 骑稍稍引去。天雾, 汉 使人往来, 胡 不觉。”
唐 韩愈 孟郊 《远游联句》:“外患萧萧去,中悒稍稍瘳。”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这其间,人众稍稍聚拢,但立刻即又散开。”

⒉  稍微。

唐 杜甫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区区甘累趼稍稍息劳筋。”
明 何景明 《乡射礼直节》:“乃使学官草具其仪,予稍稍为説,其文辞义意,略去。”

⒊  细微;微微。

唐 杜甫 《秋笛》诗:“不见秋云动悲风稍稍飞。”
唐 杜甫 《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诗:“稍稍烟集渚微微风动襟。”

⒋  些许;必许。

宋 苏轼 《杂兴答鲜于子骏》诗:“平生嗜羊炙,识味肯轻饱。烹蛇啖蛙蛤,颇讶能稍稍。”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岭 南人以檳榔代茶,且谓可以御瘴。余始至,不能食,久之亦能稍稍,居岁餘,则不可一日无此君矣。”
《西游补》第九回:“﹝ 秦檜 道:﹞撞着稍稍心姓 赵 的,却把浓墨涂圈,圈大罪大,圈小罪小,或灭满门,或罪妻孥,或夷三党,或诛九族,凭着 秦檜 方寸儿。”

⒌  多,纷纷。

唐 薛能 《圣灯》诗:“莽莽空中稍稍灯坐看迷浊变清澄。”
《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十年》:“於是守城者稍稍弃甲投兵而下。”

⒍  全;都。

唐 张九龄 《上封事》:“而今刺史、县令,除京辅近处,雄望之州,刺史尤择其人,县令或备员而已。其餘 江、淮、陇、蜀、三河 诸处,除大府之外,稍稍非才。”
《新唐书·文艺传下·李益》:“同辈行稍稍进显, 益 独不调,鬱鬱去。”

⒎  随即,已而。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灌夫 ﹞坐乃起更衣,稍稍去。”
唐 王昌龄 《初日》诗:“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⒏  刚刚;才。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二》:“座稍稍罢出, 蚡 令骑留 夫,或按 夫 头令谢。”
宋 苏轼 《杭州上执政书》之一:“去年 浙 中,冬雷发洪, 太湖 水溢,春又积雨……民就高田秧稻,以待水退,及五六月,稍稍分种,十不及四五。”

⒐  不过;仅仅。

明 袁宗道 《叙守考绩序》:“今繇 张富顺 厚裕 所言观之,大夫岂稍稍著文学之用如 文翁 长卿 也歟?”

⒑  已经,业经。

明 何景明 《平埧城南村》诗之一:“儿童候晨光,稍稍荆扉启。”

⒒  偶然,偶尔。

宋 王安石 《送子思兄参惠州军》诗:“先朝有名臣,卧理讼随息。稍稍延诸生,谈笑预宾客。”

◎ 亲的意思

【酉集上 • 見】亲·康熙筆画:16·部外筆画:9

〔古文〕寴【唐韻】【正韻】七人切【集韻】【韻會】雌人切,七平聲。【廣韻】愛也。【孝經序】親譽日著。【註】慈愛之心曰親。【荀子·不苟篇】交親而不比。【註】親謂仁恩。【周語】慈惠保民,親也。
近也。【易·乾卦】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增韻】躬也。【詩·小雅】弗躬弗親。【箋】言不躬而親之也。【禮·文王世子】世子親齊而養。【註】親,猶自也。
【釋名】襯也。言相隱襯也。【增韻】姻也。【禮·大傳】親者,屬也。【疏】謂有親者,各以屬而爲之服。【左傳·昭十四年】祿勳合親。【杜註】親,九族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隂禮敎親,則民不怨。【註】謂男女之禮,婚姻以時,則男不曠,女不怨。
六親,父母、兄弟、妻子也。【管子·牧民篇】上服度則六親固。
【前漢·禮樂志註】如淳曰:父、子、從父昆弟、從祖昆弟、曾祖昆弟、族昆弟,爲六親。
姓。【史記·孟嘗君傳】齊王逐周最,而聽親弗。【註】親弗,人姓名。【戰國策】作祝弗。
通作新。【大學】在親民。【程註】親,當作新。
【唐韻】七遴切【集韻】【韻會】七刃切【正韻】寸遴切,七去聲。【左傳·桓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親。【註】以親疏爲分別。【釋文】有平去兩音。
【廣韻】親家也。【集韻】婚姻相謂爲親。
叶蒼先切,音千。【楊方·合歡詩】磁石引長針,陽燧下焱煙,宮商聲相和,心同自相親。【字彙】古从。今省作亲。【集韻】或作媇儭。○按字彙補又作,非。

◎ 丝的意思

【未集中 • 糸】丝·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6

【廣韻】息兹切【集韻】【韻會】新兹切,音思。【說文】蠶所吐也。【急就篇註】抽引精繭出緒曰絲。【書·禹貢】厥貢漆絲。【詩·召南】素絲五紽。【周禮·天官·大宰】婦化治絲枲。
【典絲】掌絲入而辨其物。【左傳·隱四年】猶治絲而棼之也。
【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註】絲,琴瑟也。
【禮·緇衣】王言如絲。【疏】微細如絲。【五經文字】絲作,譌。【韻會】俗作〈糹系〉,誤。○按《說文》絲自爲部,今倂入。

◎ 管的意思

【未集上 • 竹】管·康熙筆画:14·部外筆画:8

【廣韻】古滿切【集韻】【韻會】【正韻】古緩切,音筦。樂器。【書·益稷篇】下管鼗鼓。【詩·商頌】嘒嘒管聲。【儀禮·大射儀】乃管新宮。【註】管,謂吹簜以播新宮之樂。【周禮·春官】孤竹之管,孫竹之管,隂竹之管。【疏】管如篪,六孔。【爾雅·釋樂】大管謂之簥,其中謂之篞,小者謂之篎。【註】管長尺,圍寸,倂漆之。有底,如笛而小,倂兩而吹。【前漢·律歷志】竹曰管。【說文】管,十一月之音,物開地牙,故謂之管。
葭管。【玉泉記】取宜陽金門竹爲管,河內葭草爲灰,吹之以陽氣。
地名。【山海經】管涔之山,汾水出焉。【左傳註】滎陽京縣東北有管城。【史記·周本紀】武王封弟叔鮮于管。【註】括地志,鄭州管城縣外城,古管國城也。
姓。【廣韻】出平原周文王子管叔之後,齊有大夫管至父。
筆彄也。【禮·內則】右佩玦、捍、管。【註】管,筆彄。【梁史·元帝紀】元帝筆有三品:忠孝全者以金管書之,行精粹者以銀管書之,文辭華麗者以斑竹管書之。
總理其事曰管。【史記·李斯傳】趙高以刀筆吏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
主當也。【禮·樂記】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註】猶包也。【荀子·儒效篇】聖人也者,道之管也。【註】管,樞要也。
管管,小見也。【詩·大雅】靡聖管管。【傳】管管,無所依繫。【箋】管管然以心自恣。
【博雅】管管,浴也。
五臟腧亦曰管。【莊子·人閒世】支離疏者,五管在上。【註】管,腧也。
管籥也。【周禮·地官】司門掌授管鍵以啟閉國門。【註】謂籥也。【禮·月令】修鍵閉,愼管籥。
【集韻】或从玉作琯。古者琯以玉。舜之時,西王母來獻其白玉琯,零陵文學姓奚,於泠道舜祠下得笙玉琯,夫以玉作音,故神人以和,鳳凰來儀也。
【韻會補】通作筦。【前漢·東方朔傳】以筦窺天。【註】古管字。
【類篇】沽丸切。【集韻】古丸切,音官。【儀禮·聘禮】管人布幕于寢門外。【註】管,古文作官,猶館也。謂掌次舍帷幕之官。
叶扃縣切。【蘇轍·燕山詩】居民異風氣,自古習耕戰。次稱望諸君,術略亞狐管。
叶古轉切。【郭璞·鷰贊】殷王元發,聖敬日遠。商人是頌,詠之弦管。

总述:诗句稍稍亲丝管出自《初日》。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