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五十而无闻
- 拼音
- wǔ shí ér wú wén
- 平仄
- 仄仄平平平
- 韵脚
- 上平十二文、去声十三问
- 上一句
- 志存岁已驰
- 下一句
- 古人深所疵
「五十而无闻」出自:《在郡秋怀二首》
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
宦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
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
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
露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庭芜生白露,岁候感遐心。策蹇惭远途,巢枝思故林。
小人恐致寇,终日如临深。鱼鸟好自逸,池笼安所钦。
挂冠东都门,采蕨南山岑。议道诚愧昔,览分还惬今。
怃然忧成老,空尔白头吟。
宦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
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
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
露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庭芜生白露,岁候感遐心。策蹇惭远途,巢枝思故林。
小人恐致寇,终日如临深。鱼鸟好自逸,池笼安所钦。
挂冠东都门,采蕨南山岑。议道诚愧昔,览分还惬今。
怃然忧成老,空尔白头吟。
「五十而无闻」作者: 张九龄
「五十而无闻」辞典释义
◎ 五的意思
【子集上 • 二】五·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2
◎ 十的意思
【子集下 • 十】十·康熙筆画:2·部外筆画:0
【唐韻】【韻會】是執切【集韻】寔入切【正韻】寔執切,音拾。【說文】十,數之具也。一爲東西,丨爲南北,則四方中央具矣。易,數生于一,成于十。【易·繫辭】天九地十。【前漢·韓安國傳】利不十者,不易業。又通作什。【孟子】或相什百。【前漢·谷永傳】天所不饗,什倍於前。【枚乗傳】此其與秦地相什,而功相百。又【韻會】令官文書借作拾。又【陸游老學菴筆記】轉平聲,可讀爲諶。白樂天詩:綠浪東西南北路,紅欄三百九十橋。宋文安公宮詞:三十六所春宮館,一一香風送管絃。鼂以道詩:煩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詩。◎ 而的意思
【未集中 • 而】而·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0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音栭。【正韻】如支切,音兒。【說文】頰毛也。【註】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註】之而,頰也。又【玉篇】語助也。【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又【書·洪範】而康而色。【傳】汝當安汝顏色。又【詩·小雅】垂帶而厲。【箋】而亦如也。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箋】而,猶與也。又【禮·檀弓】而曰然。【註】而,猶乃也。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論語】學而時習之。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又【韻會】發端之辭也。又【集韻】奴登切,音能。【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无闻的意思
⒈ 没有名声;不为人知。
引《论语·子罕》:“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已。”
唐 张祜 《访许用晦》诗:“怪来音信少,五十我无闻。”
金 元好问 《刘远笔》诗:“宣城诸葛 寂无闻,前后两 刘 新册勋。”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政绩无闻,抵犯贪暴者,放归田里。”⒉ 听不见;没有听到。
引《孟子·滕文公下》:“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
汉 刘向 《说苑·正谏》:“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
《太平广记》卷三六九引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岑顺》:“夜中闻鼓鼙之声,不知所来,及出户,则无闻。”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国有大赦,则命卫尉树金鸡於闕……案金鸡, 魏 晋 以前无闻焉。”
总述:诗句五十而无闻出自《在郡秋怀二首》。作者是唐朝诗人张九龄。
(0)